27个透明白色立方体组成“上海红色地标”微型立体展厅模型,在这里可以自由选择路线,探索上海红色之旅。这是上海卢湾中学一群初中生经过实地考察、不断建模、辩论、制作后赠送的特殊礼物。
今天下午,学校发布了这款原创产品“百年时空立方展厅”。
线上虚拟参观,线下3D建模
上海有很多红色地标,但是这些地标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今年1月以来,卢湾中学的10多名学生设计了一个“九宫展厅”,将上海的9个红色地标按照一定的关系组合在一起。
这个设计也启发了更多的同学,于是678级近50名同学决定共同打造一个“立方展厅”,综合应用历史、道教、信息技术、艺术等学科知识,探索“党在上海的百年足迹”。
这次探险是六个月。经过激烈的辩论、报告召集、园林讲座、数据演示、数据库建立、3D建模、线上展厅设计、实物模型制作等环节,学生们在党史专家和学科教师的指导下,发布了这一创作成果。项目成果是独创的线上“云”党史展厅和线下实体立方体模型。
周佑君在现场看到,原来的“立方展厅”是结合3D建模、分子结构、魔方概念、电子交互等进行设计的。
离线实体立方体模型,长、宽、高各一米二的立方体,表面透明,灯光效果酷炫。它是利用3D打印、3D设计、电子电路和人机交互技术,以魔方形状制作的可拆卸电子交互创意3D作品。该装置还可以在没有网络环境的情况下作为虚拟“云”展厅的触发控制器,实现展厅浏览,达到真实作品与虚拟展厅融合互动的效果。
另一方面,线上展览利用Web技术将虚拟展厅放在云上,让用户可以通过浏览器访问虚拟展厅,真正实现跨时空、跨地域、跨文化的无边界浏览,无需安装任何软件,也无需特殊设备。
3个维度呈现“党在上海的百年足迹”
数据组的学生告诉周佑君,他们在最初阶段涉及上海200多个红色资源。经过资源筛选和专家论证,他们最终在上海展览馆选取了近百项资源,其中包括黄埔区的40余项,包括黄埔校区的16个红印和解放前在黄埔教育中牺牲的8名革命烈士。
艺术组的同学实地探索了很多红色场馆,研究了场馆的装修风格和布局,最终确定了三个不同时期场馆的配色和质感。
比如新民主主义时期的展厅,选用暗红色和灰色的墙面颜色,搭配浅色地砖,呈现出新民主主义时期传统的旧装饰风格。
在社会主义时期的展厅里,用砖红色和黄棕色的凸起纹理和红色地砖来展示这一时期的风格和特点。
改革开放时期,大理石被选为主要装饰风格,体现了现代化的感觉。同学们还设计了场地周边区域,如t恤、钥匙扣、水瓶外包装等。
学生设计的“立体展厅”包括X轴、Y轴、Z轴三个维度。其布局是基于党史知识三个分类维度(历史时期、发生区域、资源类型)逻辑的三维结构。借鉴魔方模型,将三个分类维度的探索路径融入空间立方体,形成27个3*3*3层的原创展厅。
le="font-size:15px;">这款“百年时空·立方展馆”原创产品在历史时间维度上呈现了党在上海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再走向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发展历程,从空间地区维度呈现了以黄浦区为党的发源地逐步向外其他区各种党史,从资源类型维度以展馆为单位,将各类展馆进行归总,原发地为一类、纪念馆博物馆为一类、墓地陵园故居为一类。“立方展馆”呈现27宫格,每个展厅既独立又互相之间有着维度关联,可沿着三种维度进行“展厅穿梭”浏览,线上展厅富含文字、图片和视频,展示了不同时期、地点、资源类型的党史故事。
“立方课程”旨在小初高贯通
这场党史项目化学习的探究,最终富有创造性地呈现了一个具有黄浦元素、卢湾特色、展现上海百年党史的“微缩空间”。
不仅如此,项目组的师生更把“立方展馆”视为校园内历史学科、道法学科学习的课程资源,设计了“立方课程”,成为可迁移、可复制、可推广、可共享的党史课程资源。
发布会上,校方还将“立方课程”赠送给了卢湾高级中学和海华小学。海华小学五年级学生代表和即将迈入卢高高一年级的初三学生代表,表示愿意将“立方课程”实现小初高的贯通,做党史文化的传播者。
曾经参与项目指导的党史专家华东师范大学党校张俊华教授表示,“立方展馆”的背后,是师生们自主探究、资源共享、课程贯通的价值体现,也是卢湾中学“无边界”理念下孕育的跨学科项目化学习的创造性成果。
来源: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