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十大创业成功人士及事迹,自主创业的名人故事

初中辍学打工,中年时接替母亲的位置卖纸箱。他在农场努力工作,并在街上摆摊。42岁的他白手起家,靠卖冰棍三轮赚到了娃哈哈这个名牌。

虽然他结束了自己赚钱的职业,但他仍然非常节俭。身家过千亿,每年个人支出只有五万元,就算账上有着上百亿的“闲钱”,他依旧拒不上市。

本期子牙童趣商家将带领大家一起来看看,曾经三次蝉联中国首富的娃哈哈创始人宗。

宗,1945年11月生,江苏宿迁人。因为父亲的作文不好,一家五口兄弟姐妹全靠在小学当老师的母亲。

因为家境贫寒,宗和他的兄弟姐妹没有上过多少学。1963年,初中刚毕业的宗听说舟山马木农场要招一批青年知识分子,就高高兴兴地一个人去了。

当他到达目的地时,宗后卿目瞪口呆。原来马木农场是个劳改营。他们每天要做的就是挖沟修坝,开山修路,拉土拉石。这个18岁的孩子正遭受着身体疲惫和过度劳累的苦差事。

然而,也正是这种艰苦的工作,使宗瘦弱的身体逐渐变得强壮,多年来几乎像自虐一样坚持工作。此后,“遇到困难不被吓倒”的思想成为宗血肉之躯的一部分。

1978年,宗的母亲退休了,找到了一份卖纸箱的工作。宗也回到杭州,搬到一家茶厂工作。

母亲长大后,宗成功接手纸箱销售,结束了赚钱养家的生活。

1987年,宗42岁,想干一番大事,——决心突破过去,宗拉下脸,开始向身边的人借钱。

虽然有些人可能出于同情或寻找亲人而帮助宗,但没有人照顾他。拿借来的钱去买别人没有做的事情,这样更容易赔钱。

但是宗后卿没有注意到那些反对的声音。他在心里告诉自己,如果做得好,就能成为“杭州李嘉诚”。配送部门虽然小,没有客流,但也是承载他中年梦想的地方。

没有生意,宗就出去找客户了。三轮车宗开始在街头巷尾卖冰棍,风里来雨里去的日子也没赚多少钱。

有时候做生意会积累经验,熟悉市场。虽然这段悲伤的经历并没有让宗变得富有,但却让他看到了未来的发展之路。

1989年,想自己创业的宗用家里所有的积蓄创办了一家娃哈哈食品小厂。

工厂不大,但宗并不急于扩大生产,

large/pgc-image/93d31c4178514fc99cb92c0b7c0a4dbe" />

当时的国内做儿童饮料食品的厂家并不多,娃哈哈推出的第一款产品就是娃哈哈儿童营养液,这款产品一经推出就受到了广大儿童的喜欢,随着“喝了娃哈哈,吃饭倍儿香”的广告,营养液迅速冲出杭州市场,一路行进到了上海北京等地。


娃哈哈越做越大,但随之而来的挑战也不小。市场上的高销量一下子就暴露了娃哈哈生产能力不足的问题。


1991年,宗庆后带领着校办工厂的百来名员工,在市场上进行了综合考察。为了解决生产力问题,他拿出了8411万元兼并了拥有2000多名职工的国营老厂——杭州罐头食品厂,娃哈哈食品集团一举成立。


本想解决问题才拿出钱的宗庆后怎么也没想到,这一举动使他陷入了困境。


杭州罐头厂的员工自视甚高,认为一家校办企业经销部怎么能有资格并购国有罐头厂。而另一方面,娃哈哈的内部员工又觉得并购一家快要倒闭的罐头厂,还给出这么高的价钱,实在不值得,双方矛盾一触即发。


无奈之下宗庆后统一员工,在罐头厂内开启了一场员工会议,他诚恳地说出娃哈哈亟需扩张的现状,以及罐头厂正面临的处境,为了安抚工人,他还给出了不更换现有干部,并提前发放三个月奖金的对策。


这次会议使得“杭罐人”暂时团结一心,三个月时间,娃哈哈的销量以及广阔市场为所有原罐头厂的员工打下了一剂强心针,盈利好的厂子谁愿意出去呢?


整个工厂的工作氛围焕然一新,杭州罐头厂完全融入了娃哈哈。


营养品的道路被宗庆后走成了坦途,越来越多的创业者加入这一行业,试图分一杯羹。为了获得利润,不少厂家便开始了勾兑、制假。眼看着市场越来越混乱,宗庆后果断在1992年放弃所有的保健品市场,转做纯净水。


也就是在他转行的第二年,整个保健品行业被严打,众多企业历经寒冬。


1992年,宗庆后带领着娃哈哈走向了AD钙奶和纯净水的制作。也是从这段时间开始,娃哈哈与农夫山泉之间长达十几年的“拉锯战”正式打响。


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一下我们前面讲到的“大自然的搬运工”农夫山泉钟睒睒的创业史。


因着之前娃哈哈儿童营养液的传唱度,到1996年,娃哈哈纯净水已经占领了大片市场,成了人尽皆知的产品。


从娃哈哈正式建厂到这一年,宗亲后只用了短短7年的时间,不得不说,宗亲后是一位成功的商人。


娃哈哈与达能之争原因

企业越来越大,宗亲后便开始了着手房地产销售模式以及联合营销系统。一边在全国各地开展分公司,以解决新产品充裕后遇到的物流压力问题,一边采取联合营销,帮助娃哈哈获得稳定的现金流,编织覆盖全国的终端网络。


但这一手段也为娃哈哈埋下了一个隐患。


2006年,商圈里有名的“达娃之争”开启。因为早前娃哈哈与达能集团共同成立了一个合资公司,达能拥有合资公司一半以上的股份。发展多年,达能仅凭借这一合资公司便赚取了30多个亿。


但为了扩大规模,宗庆后便在此公司外建立了许多由国有企业和职工持股的非合资公司,这使得达能从娃哈哈里分到的钱越来越少,一气之下,达能把娃哈哈告上了公堂。


长达三年的官司虽然最终以达能败诉了结,但娃哈哈集团在此期间的损失也十分巨大,市场声誉、市场竞争力以及非合资公司的占比均有所影响。


娃哈哈不上市的原因,竟然是公司账面上还有100亿的“闲钱”

靠着卖水三次坐上中国首富的位置,宗庆后是十分满足的,全国160多家分公司,按照如今的势头来看,娃哈哈上市简直是指日可待的时情。


但如今已经70多岁的宗庆后似乎并没有这样的想法。只要娃哈哈确定融资上市,他就会像农夫山泉钟睒睒一样,身家飙升,直逼中国首富。


从宗庆后的嘴里,我们知道娃哈哈不上市的原因,竟然是公司账面上目前还有100亿的“闲钱”。


在宗庆后看来,企业目前在市场的表现十分良好,还有一些投资的项目盈利,就算前有疫情冲击,集团还是较快地扭亏为盈。前期的资本积累给了宗庆后不上市的底气。


娃哈哈集团对宗庆后个人而言,也并不是一个只能用来盈利的集团这么简单,几十年的风风雨雨打拼,宗庆后并不愿意改变企业的经营理念。他不仅要把娃哈哈打造成一个民族品牌,还要让集团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


早在1994年,宗庆后就响应国家政策投身西部大开发,几十年来,他兼并了许多困难企业,为当地的众多人口提供了丰富的就业岗位,这些举措都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家西北地区的就业压力。


白手起家把一个默默无闻的小食品厂,变成现如今的国民品牌,即使身家百亿,宗庆后依旧“小气”不已。他一年给自己规定的零花钱只有5万,出差外地能坐火车就不坐飞机的宗庆后曾受到过马云的提问:“您这样是为了什么呢?”宗庆后只是哈哈一笑,说是“苦习惯了”。你怎样看待这位苦习惯了的中国富豪呢?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请关注我,为我点赞并转发,你们的每一份鼓励,都将是我做出更好文章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