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瓦州集团生产车间。杨毅
中新网大连1月13日电(记者杨毅)被誉为“北方明珠”的辽宁省大连市经济连续7个季度稳步上升。这个消息对于“爬坡过坎”的东北老工业基地来说,犹如一剂强心针。
东北作为新中国工业的摇篮,在中国经济版图上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然而,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东北经济发展面临巨大挑战。如何走出经济发展的困境?东北经济如何振兴再出发?12日至13日,Zhongxin.com记者带着“直击东北经济”采访团,走访了瓦房店轴承集团、中国鲁花、大连高新区众创空间等典型企业,实地调研破解东北困局“新药方”。
图为大连高新区创造空间的场景。杨毅
关键词一:“引智”“买智” ——制造业拓外贸出口“新路径”
作为中国轴承工业的发源地,大连瓦州集团成立于1938年。这家拥有近80年历史的企业生产的轴承,为汽车、铁路、矿山、航空、航天、风力发电等领域提供配套产品,远销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据瓦州集团董事长孟伟介绍,在国内轴承行业整体下滑的不利因素下,大连瓦州集团2016年净利润同比增长5000万元,营业收入同比增长8.3%,其中海外收入占比从前不足10%,增长至2016年的25%;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高。
“就是建立面向客户需求的管理体系和运营机制,这是瓦州转型升级的方向。”在生产车间,他指着快速移动的机器告诉记者,过去是引进和模仿,现在需要创新和创造。对此,公司专门在美国和德国建立了合资企业、工程技术中心和R&D中心,并收购了德国轴承公司KRW,通过“引进智慧”和“购买智慧”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为聚焦客户需求,瓦州集团还进行了标准体系对标,采用与国外高端客户相同的标准语言,并根据客户需求植入了40多项iso标准、欧洲标准、美国标准,累计完成了400多个改进项目,实现了国际标准的无缝衔接。目前,瓦州集团的国际市场分销网络覆盖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与欧美、日本等世界知名企业的合作不断扩大。
关键词二:集众智—— 构筑人才暖巢
“梦想有多大,空间就有多大!”成立于1991年的大连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已经成为国内众多创业人才的聚集地。据创业中心主任曹静介绍,大连高新区已有创业工场、大连创客空间、东软sovo、智尼小超、大连软件园cocospace等31个创意空间。孵化面积已达9.4万平方米,一大批小型科技巨头企业在这里成长。
为加大对创业的支持力度,大连高新区于2015年提出“创业大连高新区示范引领工程”,出台“十二大创业工程”“八大金融工程”“十大科技工程”等一系列政策,投入近3000万元建设创业空间。短短两年时间,打造了31个特色独特、产业优势明显的创意空间,聚集了630余家创业团队和企业。
创业中心经过26年精心培育,累计引进培育创新创业孵化企业1299家,实现孵化企业449家,提供就业岗位3688个。企业申请专利249项,有效知识产权530项,培育创业板上市企业1家,新三板上市企业9家,占高新区的27.6%。辽宁省有8家国家“千人计划”企业和12家“十万工程”企业。如今,大连高新区正结合自身发展
ize:15px;">关键词三:改革创新——传统行业拓“新路”突围曾几何时,录像机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作用。而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录像带与录像机被市场淘汰,整个行业亦将面临重新洗牌。文化企业如何振兴?记者走进中国华录集团,一起感受传统文化产业在东北的创新发展。
作为研发出中国第一台录像机的国有企业,中国华录集团正从最早的“中国第一录”到“世界DVD加工基地”,再到“数字音视频的国家队”,最后发展到今天的“以信息产业为基础的科技文化产业集团”。华录集团副总经理尹松鹤告诉记者,在经济下行较大压力下,中国华录2016年的利润、产值均保持20%以上的增长,而改革创新正是华录集团不断向好的重要原因。
“我们企业每年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都在5%以上,通过不断的技术和产品创新,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尹松鹤表示,战略创新、自主知识产权创新以及产品创新已成为企业发展壮大的不二法宝。
目前,中国华录集团已拥有国内最完整的数字高清音视频产业链,建立了数字音视频终端、内容、服务三大产业板块。截至2016年末,集团累计获得授权专利共667项,办理登记计算机软件著作权690项。通过不断的市场开拓,华录品牌价值正不断提升,实现了由信息产业向科技与文化的融合发展转型。
从传统工业企业瓦轴集团,到“双创”聚集地大连高新区众创空间,再到大型文化企业中国华录集团,无论是传统制造业穷尽自身的升级转变,还是新兴企业的勇立潮头敢创新,如今的大连已然不同往日,经济发展的稳步上升正给东北大地带来无限生机,也助力并带领这个“北方明珠”再次走向新的高峰。(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