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经济日报
“我大半辈子都在生产味精,现在却把这个主业变成了副业。”凌华集团董事长蒋宝安说这话时没有任何遗憾,但却无比自豪。如今,凌华年利润的一半来自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的整合和发展。目前,江保安正计划在全国各地开办农场,种植蔬菜水果,发展生态观光农业。“我是‘70后’,还得第四次创业!”73岁的蒋宝安轻松地说。
1979年,山东济宁六行乡农民蒋宝安,拿着8万元贷款,带领30多户农民在鲁西南创办了第一家淀粉厂。蒋保安的“水中捞金”大获成功。在他的带动下,仅济宁一年就涌现出20多家淀粉加工厂。
看到市场接近饱和,1989年前后,蒋保安将注意力转向用剩余淀粉生产谷氨酸,然后为第二次创业生产味精。把白花花的淀粉变成闪闪发光的味精,难破蒋保安带领的一群“泥团子”。因为技术不够好,发酵和细菌污染“倒罐”“吞”了一个月一年的利润。看到前几年积攒的钱即将被掏空,蒋宝安6次去外地,邀请味精行业的“资深人士”。短短3个月,把之前的亏损全部赚回来,把淀粉粗选转化为生物高科技,然后生产出面向消费者的终端产品味精,“凌华”品牌也破土而出。
“我们几百个‘臭皮匠’还不如一个‘诸葛亮’。”蒋保安意识到人才的重要性,开始高薪招聘人才。为鼓励科研人员在一线创新,江宝安规定,工程师可享受组副待遇,高级工程师可享受组副待遇,其创新成果的3%奖励给个人。
从1994年开始,江宝安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以品牌、技术、市场等无形资产为核心的资本运营战略布局。先后兼并重组国有企业8家,盘活存量资产3.2亿元,安置下岗职工再就业3800余人。1995年,“凌华”成为山东省第一个全国乡镇企业集团。
江宝安的第三次创业,跟几头猪有关。传统味精生产不可避免地产生大量污水,一度成为阻碍凌华集团健康发展的“拦路虎”。正当江保安皱着眉头的时候,几头在淀粉生产前期经常潜入排水沟的猪引起了江保安的注意。过了一段时间,这些猪不仅没有减肥,还胖了几斤。“这废水里有好多文章!”江宝安犹如醍醐灌顶。经过层层测试和提取,废水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如胚芽、蛋白粉、细菌蛋白、硫酸铵、有机肥等。如果能提取肥料和饲料,就能反哺农业。蒋保安仔细计算,每生产一吨味精可回收副产品2.58吨,仅从中提取的有机肥就能满足3亩地的种植需求;3亩地收获的玉米可加工成1吨味精,一条“农业种植-生物发酵-生产副产品-农业种植养殖”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日益清晰。
2000年左右,江宝安开始了第三次绿色循环产业链整合创业。为此,企业投资40多亿元,使味精在技术含量高的行业中脱下“重污染”的标签,从而打破了行业发展的瓶颈。江宝安还抓住退城入园和实施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历史机遇,建成凉山凌华百亿生态工业园。从成立之初的单一淀粉产品,发展到50多万亩农业种植、4万头(只)特种养殖和年生产能力32万吨调味品、10万吨氨基酸、50万吨有机肥、30万吨生物饲料等。引领乡村产业振兴,这是再
经过40年的创业,凌华已经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时隔40年,蒋宝安自豪地勾勒出第四次创业的“路线图”:按照“循环经济现代农业健康食品”的发展定位,实施“种、养、加、销、看”一体化发展,在济宁联合打造100万亩生态农业园、100亿生态产业园、100亿健康食品园、300亿安全食品贸易物流园,打造绿色同时, 全国已建成基地30个,辐射带动面积逐步扩大到1000万亩以上,为乡村振兴和健康中国作出更大贡献。 (经济日报记者王金虎通讯员张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