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昨日报道,《广东省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管理条例》已经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根据规定,小食品作坊和食品摊贩要进行登记和管理。其中,小食品作坊登记证有效期为三年;食品摊贩登记卡的有效期不得超过一年。注册证和卡是不收费的。条例还要求乡镇政府和街道办事处按照方便群众生活、合理布局的原则,划定食品摊贩经营区域,确定营业时间。
以往对食品小作坊、食品摊贩的监管涉及环保、卫生、工商、城管、食品药品监管等多个部门。许多负责人似乎导致没有人真正负责,一旦出了问题,他们就会被禁止。现在,监管法律的空白将被填补,执法将有依据。小食品作坊和摊贩有望摆脱“地下作坊”和“幽灵”的地位,可以公开、诚实地做生意。根据广东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2014年提供的数据,广东省现有小型食品作坊2万多家,从业人员20万人;食品摊贩近30万,员工60多万。换句话说,这些规定将惠及80万从业者。
现在国家大力鼓励“大众创业创新”,对于小食品作坊、食品摊贩的“转正”,也在鼓励大众创业。但必须提到的是,很多地方在推动创业创新时存在误区。他们往往认为只有创业、发明、连接互联网,才能算是大众创业和创新,不注重挖掘传统行业的创业创新动力,更不重视小食品作坊、小商贩等“脏乱差”的行业。
之所以存在误解,是因为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精神缺乏深刻理解。现任政府非常重视就业。李克强总理在去年达沃斯论坛的演讲中宣布,去年1-8月,中国31个大中城市的调查失业率约为5%。在失业率调查公布之前,中国一直使用登记失业率作为指标。调查失业率比登记失业率更准确、更真实。为什么就业很重要?因为它不仅是民生之本,还能带来更健康的经济增长,促进中国经济的结构转型。为此,本届政府将GDP增速从过去的高速增长设定为7%的中高速增长。目的是保证就业,7%左右的速度可以实现更充分的就业。因此,要促进大众创业,不应该区分行业性质和企业规模。而且,中小企业和小微企业带动的就业总量始终高于大企业的贡献。
真正的大众创业与日常需求有关。举一个极端的例子,我们可能没有无人驾驶飞机,但我们离不开理发师。经过多年的禁售,摊贩已经表明民生需求是不能被压制的,城管也不应该担心。摊位小贩也应该是大众创业的主体,他们可以创造巨大的经济价值。
以台湾省为例,每五年,台湾省相关部门都会到台湾进行一次“摊贩调查”:2008年,台湾省共有摊位30.83万个,贡献营业收入5081亿新台币(折合人民币1041亿元),占当年台湾省GDP的4.1%;其中,食品摊贩收入4064亿新台币,占总额的80%,占当年全国食品消费的22.6%。2013年展位数升至31.8万余个,年营收5510亿新台币。在台湾省的摊贩中,有很多经营了几十年的老店,很多都继承了父亲的生意。因此,台湾的夜市兴起,促进了旅游业的繁荣。
政府和企业解决80万个工作岗位需要很大的努力,但是现在一个系统已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