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40岁开始创业,使公司成为世界500强之一。他先后收购了IBM和摩托罗拉,被称为“中国商业教父”
1984年,40岁的柳传志在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科学研究所工作了14年。多年的研究工作让他深刻感受到了国内计算机技术与国外的巨大差距。为了缓解研究所的资金紧张,当院长问他是否愿意出去做这件事的时候?柳传志毫不犹豫地答应了。这次“出海”,没有人想到它将来会成为一个商业帝国。
柳传志在中关村租了一个小房间当办公室,把自己的新公司命名为“联想”,满怀热情地开始工作。起初无法自己做产品,柳传志找到了IBM的产品,做了代理。在那个进口材料供不应求的特殊年代,这样的贸易业务帮助联想赚到了第一桶金。
随着贸易业务的不断扩大,柳传志逐渐将目光转向了香港,这里是商人的天堂。无论是贸易关税还是规避风险,都比当时的内地更有优势。1988年,香港联想公司成立。
当时因为电脑都是进口产品,所以主要操作页面都是英文的。这给大多数用户造成了很大的门槛。柳传志针对这个问题,邀请研究所的同事对症下药,研究发明了汉卡,成功解决了计算机本地化的问题。1990年,联想开发了自己的微型计算机。一上市就受到消费者的热烈欢迎。柳传志也撇开IBM,带领联想单干。
1993年,中国PC产业开始在国外全面发展。一时间,IBM、戴尔、惠普等国际PC巨头蜂拥而至。与这些国际品牌相比,当时的联想无论是技术背景还是品牌规模都还是小哥。面对这样的困境,柳传志采取游击战,进一步下沉销售渠道,并加大研发力度,逐渐在与国际知名品牌的竞争中站稳脚跟。
1996年,联想通过研发突破和产业整合,进一步降低了企业成本。柳传志也抓住了这个机会,率先在PC行业发起“价格战”,一年六次下调联想产品价格。这种操作让同行业的竞争品牌措手不及。联想的市场份额迅速增加。到1997年,联想在中国的个人电脑出货量已经领先。
就在柳传志带领联想在市场竞争中蓬勃发展的时候,内部危机悄然而至。一方面,在过去的代理贸易时期,香港的联想已经失去了往日的辉煌,因为当地的管理人员由于管理不善,连续几年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另一方面,联想领导R&D的重要负责人也是由于企业实力的不断增强。而争权夺利之心,甚至一纸公文将柳传志告上了中央纪委。
柳传志并没有因为这些困难而停下脚步。他很快更换了香港的联想负责人,并决定将北京和香港的公司合并为一家。同时也向中央纪委澄清,让企业内部的不和谐声音彻底消失。在这之后,联想这艘巨轮的舵,真正开始牢牢地掌握在柳传志的手中。
联想已经稳固了在中国个人电脑行业的第一地位,并开始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国际市场。柳传志的目标不仅仅是成为中国第一,而是一直在等待带领联想“走出去”的机会。2001年,IBM当时的个人PC业务因为经营不善连年亏损。柳传志觉得自己等待的机会终于来了。
发展的道路并不总是平坦的。当柳传志向董事会提出收购IBM个人PC业务的想法时,遭到了全体董事会成员的一致反对。当时,中国企业收购外国同行还没有先例。这种想法被认为是冒险和激进的,一旦失败,将使企业陷入灭亡的深渊。
73813ae48086b" />然而,柳传志并没有轻易放弃。他深知,联想要真正地走出国门,跨国收购是最有利的机会。当时联想主攻国内个人PC台式机,而IBM的优势是高端商务笔记本电脑。经过严谨细致的分析,柳传志大胆推定,双方互补的业务,能够实现强强联合。最终他说服了董事会,收购了IBM个人PC,联想也如愿以偿地在不久的将来登上了个人PC世界销量第一的宝座。
此后,联想在柳传志的带领下,不断巩固PC行业地位,并将业务范围扩展到了其他高科技版块,实现了多元化发展。2014年,联想通过并购,又成功将摩托罗拉手机版块收入囊中。

2019年,柳传志正式卸任联想公司董事长及执行董事。至此,联想集团在他的带领下,坚持探索创新,在与国外强手的竞争中胜出,并不断壮大,而且带动了一大批民族IT企业的发展。
卸任后的柳传志,并没有从人们视线消失,而是化身为投资人,一代商业教父,将继续书写着属于他和中国企业家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