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在阳新新东方职业培训学校,张卫华校长带记者参观并向记者介绍了居家康复护理、中式糕点、电子商务等残疾人专项培训情况。墙上挂着训练照片,还有荣誉榜和先锋展示。
来自老店镇侯家村的36岁肢体残疾人侯从新东方职业培训学校出来。11年前,他患了左腿关节结核,因缺钱耽误了最佳治疗时间,成了四级伤残。2017年,侯参加了县残联组织的电商培训班。接受培训后,她被推荐到一家照相馆编辑图片,并注册成立了自己的淘宝店,专门经营模特卡业务。
2017年,侯被评为山东省残疾人创业楷模。2018年,侯参加省残疾人职业技能精英赛,获得电商项目第一名。同年获得郑州市全国残疾人精英职业技能大赛优秀技能奖。
通过培训,侯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不仅赚到了固定客户的资金收入,还收获了信心和阳光。淘宝店从一个小红心发展到四个,现在有900多个常客,平均月收入7000元左右。今年,他买了一辆新车,交了一个女朋友。
据县残联主席刘海鑫介绍,阳新县乡残联针对13030名残疾人(含3980名建卡贫困残疾人)的实际需求,协调当地残疾人就业资源,特别是适合农村残疾人就业的项目,依托乡(镇、街道)培训设施就近开展项目技能培训,促进农村残疾人依托项目就近或在家工作,打通了农村残疾人培训就业的“最后一公里”。
今年以来,该县开设了重度残疾人(亲属)康复护理、残疾人农作物高产种植、残疾人电商直播、残疾人中草药(艾草)种植加工、残疾人糕点加工、残疾人家电维修(清洗)等6个培训班。培训残疾学生242人,其中贫困残疾人139人建档立卡。通过培训,58名残疾人实现了自主创业和辅助就业。
培训不要“招摇”,项目选择要切合实际。CDPF县乡两级结合区域和产业特点,向广大残疾人征集“培训需求”,进行实地工作调研,对市场需求大、优势明显、风险低、带动能力强的项目和农村能学、会做、就业致富的残疾人进行优化,及时动态调整。一是收集选择一些“订单式”的培训项目,二是收集选择一些实用的养殖培训项目,三是收集选择一些个性化的创业培训项目。
快速“搭便车”,重新训练追踪服务。注重培训与就业创业服务的衔接,在摸清农村残疾人就业服务需求的基础上,加大就业服务和支持力度,以培训为契机,组织开展“六送”(信息送、技术送、岗位送、机会送、示范送、服务送),帮助有劳动能力的农村残疾人选择合适的增收渠道,让农村残疾人的技能尽快转化为就业增收成果。
来源:大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