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孙晓博(上海东掌通管理咨询合伙人)
2020年初,如果你是创业者,你的朋友圈里一定有罗振宇的年度新年致辞。这是《时间之友》连续第五次亮相。有人津津乐道,有人不屑一顾。然而,无论褒贬,老罗又一次获得了广泛的关注。
文化商人、知识网络名人、意见领袖……各种身份标签下的罗振宇是一个怎样的人?他是如何一步步走到现在的?
立志走出去的小城青年
条条大路通罗马,但有些人住在罗马,而大多数人一生都在去往罗马的路上。而罗振宇的出生属于你我他这样的普通大多数。1973年,罗振宇出生在安徽省三线小城芜湖,一个非常普通的家庭。
罗振宇的父母,因为“出身”不好,前半生过着非常灰暗的生活。让孩子离开这个小城市是他们最大的期望。罗振宇的母亲曾经对他说:只要你离开这个地方,过自己的生活,我们就再也见不到面了。
在接受许知远《十三邀》节目采访时,罗振宇回忆起自己的童年和青春期,就像“上帝把你扔进了狗洞里。刚爬上去,远处有个出口,那个地方叫高考,其他地方没有灯。当你爬出来的时候,你会是一个人。爬不出来,就是狗。”
一百二十秦关属楚,三千岳家可吞吴。正是这种单调、不可能的成长环境,给了罗振宇破釜沉舟的决心和报效一生的勇气。高中毕业后,他成功进入华中科技大学。
010年到1010年,第一次外出,罗振宇来到湖北省会武汉,在华中科技大学学习新闻专业。华中科技大学是一所传统的科技强校。从这里走出的知名校友中,有很多在互联网和IT领域走在前列的商界领袖,比如微信的张小龙、华为的李一男、Hikvision的陈宗年、海豚浏览器的杨永志.
也许世界上有一种缘分。老罗没有一开始就去著名的文理学校,而是在华科读书,华科务实低调,创业氛围浓厚。即使他将来会在中国传媒大学读研究生,但一些种子已经生根发芽。很难说他没有受到母校氛围的影响,没有受到前辈们的启发。
handler/c4d9f1eb-5cb9-436b-bde6-f111a1e9d1de" />不得志的央视临时工
罗振宇第一次到北京,是考上了中国传媒大学的研究生。“夜里拉着行李箱走过天桥时,看着旁边大楼的灯光,充满绝望”,若干年后他回忆起那时候的穿着寒酸的穷学生,这样描述。
2000年,从中传博士毕业后,罗振宇进入中央电视台,从《中国房产报道》到《经济与法》再到《对话》,他做过不少节目的制片人。但恰逢央视改制,罗振宇始终没有正式编制,身份等同于“临时工”。
自古长安居不易,在北京这样一座灯火璀璨的大都市,生存压力大、没有安全感,从来都是外来青年们的共同困扰,罗振宇也不例外。从2000年到2008年离开央视,整整八年时间,小城青年罗振宇始终没有拿到北京户口,也没有拿到单位分房。
被踢出来的创业者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有时候,命运踢你一脚、推你一把,峰回路转之间可能真的是恩赐。
罗振宇从央视的出走,正是如此。因为得罪了当时的领导,他面临着失去制片人岗位、失去体制内铁饭碗的困境。
困厄之时见人品、细微之处见真章。罗振宇在那时候的选择很值得细品。他既没有选择赖着不走,也没有选择大吵大闹,而是精心准备了离职演讲,在众多央视领导面前体面、平和地完成了在央视最后一次的展示,从此转身走上了创业之路。
理性、认真、知进退、留分寸,这也许是出身小城留给他的性格烙印,也许是受华科校风的熏陶,但不管怎样,他这次隐忍却不低调的退出,给他在众多央视高层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日后创业后的人脉合作留下了基础。

风口里的知识网红
这个时代,要想成功,七分靠努力,三分靠运气。这七分是基本面,没这七分,想都别想;这三分是决胜关键,没这三分,那就是努力而普通的大多数。
老罗前四十年,用功读书、辛苦求学,拼命熬夜工作,算是把这七分给打扎实了,剩下的三分,就是等,如弄潮儿等着潮水的到来。
2011年微信诞生,2012年微信如火如荼迅速席卷大众,“自媒体”这一新事物应运而生。2012年冬,带着5万元钱买来的设备,罗振宇带着一个摄影师,在中关村普天大厦附近的一家咖啡馆里,录制第一期罗辑思维,《向死而生》。
他成功了。千万粉丝、热门网综导师、知识网红,最火的时候,你去北上广深的咖啡厅下午茶,都能碰上旁边一桌在聊罗振宇。
“当侏罗纪快要结束的时候,恐龙必死,在侏罗纪一个地质时期当中恐龙是何等的强大,但是他们拖着沉重的肉身,笨重的思想,它们穿越不出这个地质季节。”罗振宇如是说。
时代抛弃人时,连一声再见也不会说。如今,越来越多的质疑声响起,知识付费到底还能走多远,让我们拭目以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