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丹东日报-丹东新闻网
4月底,在东港市黄土坎镇何山村马秀峰的草莓大棚里,马秀峰除了采摘、卖果等日常事务外,也开始为新一年的草莓种植做准备。
“每天从家里出门就是走进温室,给水果浇水、梳理,看草莓的生长情况。现在,新一年大棚所需的草莓苗已经培育出来了。”马秀峰告诉记者。
马秀凤已经60岁了,但她从来没有因为年龄而放松过。她工作学习技术时精力充沛,一点也不落后于年轻人。这些年,她从事草莓种植,从一无所知到掌握新技术,从苦苦摸索到积累经验,从背负贷款到实现小康生活.草莓种植给她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马秀凤有两个女儿。八年前,她和丈夫外出打工养家糊口。一年后收入只有5000多元,孩子上学难,连基本生活都难以保障。
“那时候,孩子上大学都不敢读好学校。学费太高,负担不起。我不考虑生活中吃什么穿什么。吃饱穿暖就好,连买油买盐买醋都发愁。”回首前生,马秀凤历历在目。
生活贫困让马秀凤和丈夫做出了勇敢的决定。2013年,当何山村的草莓种植还处于起步阶段时,夫妻俩毅然加入了草莓种植大军。第一年,马秀峰借了5万多元建了第一个草莓大棚,开启了创业之路。因为你一开始没有经验,身体素质也不如年轻人,创业有很多困难。
“当时,我家嘴里的药是一大早打出来的。累了就睡棚里,醒了再玩。”马秀峰告诉记者,草莓在每个生长阶段都要精心呵护,及时呵护。一旦延误,草莓的生长就会受到影响。当没有工人可以雇佣时,老两口只能自己工作。“刚开始去棚子的时候,腿很别扭,不敢往下看。现在,我们练习了棚子,就像在平地上行走一样。”
谈到创业之路,马秀峰说,没有拼搏精神,就不可能有今天。经过第一年的探索和观察,马秀峰对草莓产业和草莓市场的发展充满信心。第二年,马秀峰把1亩大棚扩大到2亩,同时新建了2亩大棚。在接下来的五年里,马秀峰一直在扩建、建造和购买工棚。如今,她有四个高标准的草莓大棚。国家惠农政策坚定了马秀峰发展草莓产业的信心。
“我现在能发展得这么好,这跟政府的帮助有很大关系。政府不仅经常组织我们学习,还在贷款、销售等方面为我们提供支持。”马秀凤告诉记者,特别是2020年初疫情期间,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政府对草莓产业的帮扶让她非常热心。“当时草莓运输车辆是带通行证放行的,我们的草莓运输几乎没有受到影响。你看,我现在看到的草莓只有一天没摘了。几天不摘,就烂在地里了。”马秀峰指着地里的草莓说。
如今,马秀峰经历了一段艰难时期,草莓种植也越来越有经验。依托这四个大棚,马秀峰一家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刚开始的时候收入稳定不错,4个大棚年收入至少40万元。两个女儿已经顺利完成学业,在外地也有不错的工作。马秀凤和丈夫住在一个宽敞的房子里,里面有各种各样的电器。“现在不用担心吃的穿的,就看你想不想买了。”说到这里,马秀凤的脸上洋溢着幸福。
作为一名有着近20年党龄的党员,马秀峰在发展草莓产业的同时,也在树立标杆。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绿色侯
“因为我是党员,我有一种动力。我必须在村民面前带头。让人们看到我这个年纪也能创业致富。他们有信心,每个人都可以共同经营一个小康社会。”马秀峰说。记者张睿
本文来源于【丹东日报-丹东新闻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国家党媒体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和传播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