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绿色发展的资金需求巨大,离不开资金支持。据多家机构测算,“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和碳中和”的资金需求超过1000亿元。
“要满足绿色发展的资金需求,光靠政府资金远远不够。因此,必须引导金融体系积极开展责任融资,大力发展绿色金融。”7月22日,国家开发银行行长欧阳伟民在银行业保险业第276次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欧阳伟民表示,国家开发银行作为开发性金融机构,是党和国家的重要战略工具、政策工具和宏观调控工具,聚焦国家重点领域、重大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提供中长期、低成本的金融支持,这与很多绿色项目长期、收益相对较低的特点高度契合。“多年来,开发银行坚持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积极支持生态文明建设,助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为服务美丽中国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国家开发银行绿色信贷余额已超过2.3万亿元,居国内银行业首位。上半年累计发行绿色金融债券800亿元,发放绿色产业贷款2922亿元,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持。
欧阳伟民表示,今年,国家开发银行把推进县域垃圾污水处理作为发展金融服务绿色发展的切入点和重要抓手,实施“千亿县”工程,向不少于100个县(区)提供1000亿元信贷,支持建设覆盖县城、辐射农村的高标准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帮助解决群众关心的垃圾污水处理问题。“十四五”期间,我们将深入实施“千县万亿”工程,助力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中国。
工行行长廖林在发布会上也表示,截至6月末,绿色贷款余额超过2万亿元,绿色债券投资、绿色非标机构投资、绿色租赁融资余额近4000亿元,累计发行绿色金融债券近100亿美元。绿色贷款规模、绿色债券发行、绿色债券承销、投资金额等指标均保持行业领先。
具体措施包括:积极参与国家绿色产业基金;全力支持绿色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相关区域分行绿色贷款规模保持市场领先;实时掌握企业环境违法等信息,对客户实施绿色分类管理,积极支持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将工艺技术、环境能耗等指标嵌入各行业投融资业务准入标准,推动投融资结构绿色低碳转型;对接全国碳市场建设,提供资金结算、碳金融产品创新、配套投融资等综合服务。
廖林表示,围绕“二氧化碳峰值排放和碳中和”目标,下一步将在四个方面发挥引领作用:
一是深化绿色金融体系建设。将“二氧化碳峰值排放、碳中和”目标全面融入投融资标准制定、产品创新、风险控制、绩效考核和前瞻性研究,逐步建立完整、一致、精准、兼容的绿色金融体系,为“二氧化碳峰值排放、碳中和”提供有力服务。
二是提高环境风险管理能力。探索将气候相关风险纳入综合风险管理体系,利用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提高环境风险识别和控制能力,开展环境风险压力测试,开发投融资领域碳核算技术及应用。
第三,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