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教育,创业基础教育课的心得

改革开放40年,也是中国创新的40年。这40年对今天的创新创业教育,尤其是大学有什么启示?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增长质量逐步提高,基础广泛的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20%提高到2017年前后的近58%。这反映了我们从资源能源消耗的增长范式逐步向依靠科技进步的范式转变。

一、40年里我们的技术创新大概经历了4个阶段

从1978年到1988年,在大的思路上是一个“学习引进补短”的阶段,学习引进国外技术,用国外技术弥补我国创新能力不足和供给不足的缺陷。相应的创新方法是学习国外的商业理念和思想,引进国外的技术在中国制造。

从那时起,1988年到1998年,基本是“引进模仿改进”的思路,开始注重培养地方创新能力。大约在1991年,有人提出要“培养自主创新能力”。现阶段,我们的创新方法基本上是一方面不断引进,另一方面在模仿的同时不断改进,不断迭代改进同类产品来升级产品。在此期间,1996年,中国开始讨论是否应该调整“以市场换技术”的思路。

从1998年到2008年,期间的2005年国家明确提出了“自主创新战略”。这个阶段可以称之为“整合助推自创”,'s的大思路之一就是整合国内外不同来源的相关技术和工艺,形成自主创新的方法和技术方案,从而形成更多的自主创新成果。现阶段,还有一个现象值得关注,那就是国外创新在中国不同场景下的“改进和扩大应用”。中国人口多,市场大。由于本土市场有限,人口少,很多国外创新难以形成规模经济。这些创新在国内得到了“应用场景的改进和放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因此,从1998年到2008年的10年是中国创新的爆发阶段。

2008年到2018年,是中国技术创新的“自创迭代提升”阶段。仍处于这一阶段。相应的方法之一是在广泛自主研发的基础上进行迭代改进;一是借鉴国外高水平的创新,并在中国运用,通过迭代形成更好的创新。

我们有大量的案例和数据来支持这样的判断。通过这四个阶段,我们创造了越来越多创新的东西,创新的内在品质越来越高,创新能力也在提升。40年来,国家创新能力排名从2012年的第20位上升到2017年的第17位。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而且在全球20%的科技领域取得领先地位,在全球30%的科技领域实现并行运行。当然,50%的领域我们还在跑,这和我们的基础有关。

正是因为50%的田地还在运转。最近美国对我们进行贸易挑衅,“我们脖子上卡着300项技术”的事实已经出现。究其原因,不仅是文化问题,更是深层次的制度问题。不能简单地把300个卡脖子的技术问题归咎于科技人员的不努力!

二、40年中我们形成了不少较为典型的创新方法

(1)借鉴学习。效应是“晚期效应”。发展经济学讲“后发效应”,先行者们下大力气搞研发,现在他们的创新也在。我们可以看一看,学一学,获得一些灵感,甚至通过正规的技术引进购买技术,这样就可以做出新的东西。这就是创新。

(2)改进模仿。也有后期效应,在改进的过程中,可以进一步提升别人的创新,同时可以形成自己的技术积累。

过去几年,(3)整合创新。,的自主创新更加一体化。通过技术集成,投资边际效益递减的临界点可以大大后移。在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场景下,这个“下降临界点”是不同的。

>

(4)X+M/Y/Z。比如互联网+等,现在还有人工智能+、汽车+、电视+、你加我,我加你,最后加出个更好的东西。它的效应实际上是叠加性的技术进步,提升了投资的边际效应。


(5)迭代创新。华为手机刚出来的时候,大家觉得它也就是手机,今天华为手机锁定了不少国民。华为通过不断迭代自己的产品,把产品做的越来越好,这就提升了投资的边际效益,而且在一定时间内创新者具有垄断利润。


(6)将国外高水平的创新在中国场景下改进并放大应用。这使得我们不少创新可以有比较高的技术起点,很快就可以实现规模经济。


三、创新创业教育要向学生传播有用的典型的创新方法


过去40年里,我们陆续采用上面讲的创新方法,实现了各种各样的创新。这对我们的创业创新教育的启示是比较多的。


我们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须让当下和今后的创新创业者掌握前面讲的创新方法。没有方法做不好事情,掌握了更好的方法,才可能把事情做的更好。相应,在大学的教育教学中,应让学生去接触学习这些方法,在培养方案应该有体现,在课程里面应该有体现,在教材内容、教学方法上都应该有体现。


比如,要学习借鉴别人的创新,“反求工程”是最基本的方法,这种方法应该讲给学生。“反求”之后要想做出比别人更好的产品,改进的方法比如TRIZ方法,应该让学生了解。要通过整合来自主创新,TRIZ方法也需要掌握;同时还需要掌握价值工程的方法,以最低的成本形成更多更好的功能。


另外,通过X+M/Y/Z方法来创新,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等这些东西应该让学生掌握。国外创新在中国场景下的放大应用,首先场景分析法应该让学生掌握,商业画布的方法应该让学生掌握。针对新的场景,怎样把国外高质量的创新在中国情景下更好的应用,甚至做进一步的改进,这就涉及到场景分析。相应,场景分析法得讲给学生。进一步,还得讲商业模式画布的逻辑和方法。


遗憾的是,这些方法在以往的教学中,创新创业课程中多数没讲这些。典型的是,TRIZ方法有40条产品开发原则,我们讲产品创新或新产品开发,很少有足够的课时去讲这40条原则。“价值工程”的方法,80年代的“技术经济学”和“新产品开发”课程里面讲这些东西,现在也都很少甚至不讲了。


如此这样搞下去,创新创业类课程就成了简单地励志课。不能把学生搞地越来越生活在“虚幻的世界”里,越来越具有想象力,但越来越缺少解决具体问题的实用型方法。我们总是讲要快乐教育,学习哪有快乐的?只有小孩的学习应该是快乐的,成人的学习应该是苦逼的,如果不苦逼就不能掌握真正内核深层的知识。


互联网+的创业模式,起步要“发现痛点,面对广众”,立足于面对广众,这才有大的客户群,要注意“跨界创新”,跨界才能做出新的玩意,同时要起步干事,只能去“拼凑资源”。互联网+的企业的成长,一定要“错位竞争、迭代提升”,要立足于改变一个行业,最终要“锁定客户”。否则,这个创业就不可能持续。


四、创新创业教育要服务于创造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今天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最靠谱的是3个事。第一,持续活跃创新创业,提升创新创业的质量和效益。第二,用新兴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的产业。第三,融入创新创业元素,加快落后地区发展。


在不同的场景、不同的行当做新的事情,也有一个商业模式的问题。以往我们创业课堂里面给学生讲商业模式,强调一堆很累赘的话。今天我们讲“商业模式画布”,就可以让学生很清晰的理解什么是商业模式,以及商业模式的逻辑结构,而且可以去分析某个企业现有的商业模式,进而可以进一步的针对自己要做的事情,去构思可行的商业模式。


讲解商业模式,可行的步骤是:第一,让学生分析他所熟悉的、了解的某个企业的商业模式,让他用商业模式画布把这个企业的商业模式画出来,9个格子填进去、填满。第二,让学生想象自己创业的某个事,也把商业模式画布的9个格填起来。第三,他最近想干一个个人生活上的好事,让他也把商业模式用这9个格写出来。我们可通过这种貌似的“项目训练”让学生学会使用一种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商业构思工具。


改革开放40年,我们的技术创新有4大成果。一是提高了经济增长的质量。二是推动、拉动了我们的技术进步和科技水平。三是我们的经济、科技都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在国际上有靠前的排名和地位了。四是凝练了一批适合中国国情的创新方法。当下我们要努力把这些方法用在创新创业创造经济发展的新动能上,用在创新创业教育中。


最近领导讲要“创新创业创造”,这个“创造”更多地应理解为“创造新动能”。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得转换动能。我们以往有不少的创新创业,对经济增长、经济的良性发展形成不了“动能”,只是个人或企业挣点小钱。创新创业已经搞了40年,现在起需要理一理,看哪些创新创业是没有实际价值的,今后要干的是能够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足够作用的创新创业。


进一步讲,为了适应欧美国家可能在2025年-2030年基本完成第四次产业革命,特别是应对美国对华贸易挑衅,创新创业教育的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今后应借助更为丰富的创业创业教育,将学生引领到“创造新动能”的方向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