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本周高考成绩陆续公布,考生们开始准备在‘00后’填报志愿。每年的这个时候,父母都在为孩子的职业选择焦虑:做志愿者最关键的考虑是什么?
我们注意到北京师范大学考试评价中心发布了一个有趣的报道—— 《"00后"高考志愿兴趣报告》。大多数受访者是2018/2019年度的候选人,共有77.2万名候选人参加了评价。结果显示,以往填报志愿的标准基本都是收入水平高、行业前景好。但是‘00后’做志愿者,优先考虑的不是就业或者收入前景,而是专业是否符合个人兴趣。
比如人文类专业,工资几乎是最低的。历史、文物保护和博物馆学在学生中很受欢迎。传统上,会计、财务管理和保险等收入实用且稳定的专业被列为最不感兴趣的专业。在理科中,最受欢迎的专业是心理学。不太受欢迎的法医专业已经成为科学界第二受欢迎的专业。
“00后”申请志愿者的倾向,某种程度上反映了随着现代社会生存压力的减轻,个体的选择越来越多元化。美国国父约翰亚当斯曾说:‘我必须学习政治和战争,这样我的儿子才有机会学习数学和哲学,这样他的孩子才有机会学习艺术。’南怀瑾先生也多次强调,父母应该更多地关注孩子的性兴趣,从可塑性方面培养他们。至于有没有未来,有没有时尚,没有对错。让我们听听他的故事。
男人天生就有这种脾气。现在我们谈谈这个人的脾气和性格。他从子宫里出来,从婴儿变成了幼童,从男孩变成了成年人,他的脾气和性格也就此诞生。因此,我们现在在教育中特别关注孩子的性取向。
孩子有这种天赋,这种个性,他有绘画的天赋。结果你想让他学物理,或者学电子工程,那就要了你的命。如果这个孩子天生就有文学天才,你坚持让他学习体育和科学,这违背了他的性取向,也违背了他自己的性取向.这个教育现在很注重这个,所谓的性取向教育,完全准确。
我这辈子从未实现的希望,都寄托在了后代身上。因为你读书笨,你想让你儿子读书,但你不会读书。如果你读个屁,要严格控制他读,因为你做不到,所以你要他去做。潜意识里,他不是故意的。如果你想发大财,你做不到。告诉你的孩子快点发财。这是性取向的问题。
——南禅七日
性相近,学远。这两句话,表面上解释了人的心理。人性虽然有相似之处,但发展方向不同。从教育可以看出,现在的高考和分组方式存在很大的问题。有些人根本不知道各个系的真实内容,考前也不知道自己的性取向。因此,他们在考试分配后才意识到自己不适合这个部门。这是在浪费人才。
现在所谓的性取向不是性相。性相近,学远。人的本质是相似的,但各有不同的兴趣和习惯。比如,一个人的性格,就是不喜欢这一套,却硬拉他去做这份工作,慢慢习惯了,跟原来的性格兴趣越来越远。
—— 《论语别裁》
从孩子的可塑性教育他们
方面去培养。有时候父母看到子女是不可造就的,就要赶快给予他职业教育,使他将来在社会上站得住脚,能够有饭吃;对于造就不了的,如果一定要他有很高深的学问,出人头地,这是不可能的。一个人的成功,各有各的道理,不一定要书读得多,这就如中国的谚语:「行行出状元」,也就是现代的理论,要注意性向问题。——《孟子与滕文公、告子》

我认为古今中外的教育,大部分都犯一个错误,父母往往把自己一生做不到的愿望,下意识地寄托在孩子身上,可是却忘记了自己子女的性向与本质。做父母的应当思考,如何正确地培养与辅导孩子,让他们成人立业。如果只是一味地要求读书、考试、上进,希望出人头地,是极大的错误观念。这样爱孩子,其实只会害了他们。
我简单明了告诉大家,《大学》上说"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父母对儿女有偏爱,所以只看到他的优点,而不晓得他的缺点。我们做父母的,要注意这两句古圣先贤的告诫。但是古人有另一面的说法,叫做"知子莫若父",指出很重要的教育重点,是父母需要懂得自己子女的禀赋性向,因为老师和别人不见得真正全盘了解每一个学生。现在父母对孩子们的教育,只是过分宠爱关心,反而对子女的禀赋性向都没有深切关注。
我个人的经验,看了古今中外,全人类几乎都一样,都会犯这个错误,不过外国人好一点,中国现在这一代太过分了。"知子莫若父",实际上,对儿女的禀赋性向,做父母的不一定看得清楚,因为有偏见,有偏爱。
——《廿一世纪初的前言后语》
古人有句名言:"志心于道德者,功名不足以累其心;志心于功名者,富贵不足以累其心。"一个人如果立志于道德修养的话,不但后世的留名不放在心上,这辈子的功名利禄更是毫不考虑,这是第一等的人才。第二等的人是"志心于功名者,富贵不足以累其心"。像那位桓温说的:"不流芳百世,即遗臭万年。”
我今天上午还跟年轻同学说笑话,像报纸刊登大抢案的主角那样,多出风头!国内外报纸都登他的消息,我们还做不到呢!当然这只是当笑话说说。这里"志心于功名"的"功名",是流芳百世之名。三代以下未有不好名者,一旦"志心于功名",什么黄金、美钞、汽车、洋房都不放在眼里了。古人除了这两句话,还有第三句话:"志心于富贵者,则亦无所不至矣。"这是第三等人。像现在大专联考填志愿表时,先看准哪个科系出路好、赚的钱多,就往哪里钻。像这样立志为赚钱而学的,如果能够成为盖世的人才,那才是天大的奇迹呢!
——《孟子与公孙丑》
"先日所用,今或弃之",他说天下的事情,过去那个时代非常重视的,现在可能无用,今天已经落伍了。但是,你也不要认为你学的东西落伍,譬如我常常说,像我们当年学佛学禅,一般人认为,唉!这个孩子,那么好一个人才,搞这个事情,真是糟糕,他怎么那么灰心啊!可是,现在禅不是都很吃香吗?你看天下事有一定吗?
"今之所弃,后或用之",这个里头你就要注意了。孔子也讲过了,"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古人是为自己而求学问,就是现在讲性向问题,我的兴趣所在,我必须要努力这个事情才有成果,当父母的不要勉强他。 你不要认为这个孩子学了这个,三千块钱一月的工作也找不到,算不定二十年以后,给他几万块钱还不干呢!走运了,那个时候和现在所抛弃的,将来也许有大用,这个很难讲。
所以要了解这个人生的境界,"此用与不用,无定是非也",得志与不得志,没有呆定的,没有一定什么叫做对,什么叫做不对。所以我常常说学医的人,过去我在国防医学院也讲过,大家唯一的出路靠医,现在再学医就未必那么前途无量。时代不同,所以为了要发财去学医,错了;说我要救世救人去学医,对了。目的就是看你立志如何,就是"此用与不用,无定是非也"。
——《列子臆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