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近《陆家嘴》的一次采访中,中国创投首席合伙人兼CEO施安平向我们介绍了他在风险投资方面积累的经验和价值判断原则。
“抢项目不代表成功,但你也必须实现投资项目。”
“不要投资人多的地方。所谓的投资热情从来都不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领域。”
2015年9月,财政部宣布中央财政通过资金整合投入150亿元,设立全国中小企业发展基金,总规模600亿元。
中小企业发展基金主要投资于处于种子期和起步期的中小成长型企业,通过政府资金推动社会资本共同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使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更强。
4个月后,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首只实体基金落户深圳。深圳市郭忠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郭忠创投”)为其受托人。该基金60亿元中,中央财政出资15亿元,深圳市政府、金融机构、大型民营企业等其他社会资本出资45亿元,财政资金放大效应显著。
截至2017年12月31日,基金累计投资项目77个,投资金额超过23.33亿元,涉及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互联网、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
挣钱,而非挣到估值
设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的初衷是通过市场化的手段,将过去使用的无偿资金赞助和定向补贴转变为股权投资的形式。
中小企业发展资金面向全国投资,同时兼顾社会效益。通过合理的盈利机制,鼓励基金考虑投资于具有一定竞争力和市场失灵的重点领域或薄弱环节,以及欠发达地区的项目。
尽管有背景和初衷,但这只基金所面临的投资市场环境仍与普通商业基金处于同一战场。
施安平认为,政府引导基金不是不赚钱,而是要在满足政府明确引导或引导的基础上商业化、市场化。他进一步分析,风险投资的根源是投资股权,然后升值后退出,从而形成闭环的商业模式。用最简单的话来解释,就是为投资者挣钱,而不是为投资者赚取虚幻的估值。
“抢项目不代表成功,最后一定要实现你投的项目。”施安平指出,“一个好的风险投资机构应该让其项目的所有参与者受益。风险投资为这个社会培养了好的企业家、好的企业、好的产品,惠及社会、惠及企业家、惠及消费者、惠及投资者、惠及管理者。这个环节是有作用的。失踪不是一个好的商业模式。”
施安平多次呼吁风险投资界自救,回归风险投资的本质:以实实在在的方式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在观察了行业周期的大起大落后,施安平认为,一些所谓的热点其实只是精准设计:通过寻找热点,不断筹集资金,推高估值,最后像烫手山芋一样,传递包裹.
“谁最后拿到,谁就倒霉。”施安平直言,“大家都在为凤口的项目抢,现在甚至有很多项目敢在天使阶段估值几个亿、一百亿。事实上,风险投资和企业发展有其内在的规律。我见过一群无知无畏的投资者,无论估值多高都敢投。这非常令人担忧。”
从客观规律来看,任何初创企业的发展都有自己的节奏,价值的增长也有阶段性。因为股权投资的结果不是每年都会出现的。中国的普通基金
封闭期短则5 ~ 6 年, 长则7 ~ 8 年,甚至还有十年左右的周期。募集资金后短期内,它们的真实业绩尚未完全表现。正如巴菲特所言,只有当大潮退去的时候,我们才能知道谁在裸泳。施安平认为,投资机构的能力不在于一时的收益,而在于核心的投资逻辑,只有当一个完整的募、投、管、退的循环走完, 才能判断出一个基金的好坏。
他总结个人经历,凡是成功的基金全是走了十年、二十年以上的基金,凡是这些成功都是价值的典范,而不是追风口投的。
不追风、不搭车、不着急、不眼红
多年的创业投资实践中,施安平先后参与各类投资项目决策 600 余项,参与主持决策的项目中有 100 多个在全球主流资本市场成功上市;但当记者向他提及二级市场的热门概念股,施安平却表示自己投资从来不看股市。
“风险投资是一个长期培养的过程,需要真正挖掘企业价值,而不是仅考虑短期的二级市场波动。”他解释道。
国中创投有四个“不”的原则:即不追风,不搭车,不着急,不眼红。四项原则背后的投资逻辑很简单,永远坚持价值投资。
国中创投倡导研究先行、投研结合的投资理念。近年被媒体聚焦的所谓投资风口始终不是其关注的领域。这家基金善于通过产业链深度研究来指导投资,聚焦战略新兴产业的投资机会,重点投资科技创新、生物医药大健康、TMT 三大领域的优秀企业。目前,公司在新能源汽车、在线旅游等几个产业链已经有较为完整的布局。
施安平认为,中国的创新未来仍有巨大的空间,特别是技术驱动型的创新更是有无限的前景。“中国的创新刚刚迈出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技术驱动型的投资现在是我们风险投资的一个重要的历史使命。国中创投正式投资还不足两年,已经投资了近百家企业,技术驱动型的企业超过了70%。风险投资界应该高度重视技术驱动型的创业企业,这个方向上还有无限的空间。”。他举例,近期热议的“中兴事件”暴露了我国在芯片产业与国际水平还有巨大差距,但对于创业投资事业而言,也要反思近些年是不是过多的关注了模式创新,对于技术创新的关注相对有所欠缺。
长期关注技术发展的最前沿,施安平对于投资管理中的技术应用也高度敏感:“20 年前我们管理基金的方式和现在完全不一样。当时我们投资项目的管理还是依靠报表,现在我们的内部信息系统已经非常发达。过去我们看资料还都需要打印,现在办公已经全部无纸化。”
“我觉得技术已经渗透在创投行业的各个方面;但具体的技术,比如说用人工智能在投资中的落地,个人认为可能需要学习的过程。毕竟,投资是科学技术也是个艺术,投资有很多个性化,综合性因素需要考虑,很难量化。另外,之前有一种说法是‘投资不要去人多的地方’。在成熟的资本市场,基金管理人永远是少数人干的,相当于皇冠上的明珠。技术能给投资行业带来怎样的变化,还需留待时间检验。”他最后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