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经济日报发表了《如何让农村电商成为乡村振兴新引擎?》。文章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研究中心副主任叶秀敏。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有哪些困难和问题?叶秀敏表示,在政府大力支持、电商平台积极下乡、新农积极创业的共同推动下,我国农村电商取得了显著进步,进入快速发展期。但目前,农村电子商务仍面临一些困难。
一是发展不平衡。一是区域发展不平衡,东部发展水平远高于中西部和东北地区;二是发展阶段不平衡。有的领域从无到有,有的领域从小到大,有的领域从大到强;三是线上产品发展不平衡。目前农村电商线上销售主要集中在工业品和本地土特产品,但生鲜等农产品发展相对缓慢。
其次,人才短缺。农村电商人才需求涉及多个层次和岗位,主要包括:县乡农村电商顶层设计人才、地方服务体系建设与运营人才、网店运营人才、网店客服、运营、设计与包装岗位等。农村地区医疗、教育、商业设施不足,难以吸引人才。
三是配套服务体系建设滞后。一方面,由于农村居住分散,农村道路建设落后,物流在可及性和时效性上存在较大问题;另一方面,农村金融支持滞后,贷款门槛高。由于缺乏抵押和担保,网店店主很难获得银行对其扩大经营和升级所需资金的支持。此外,质量检验、追溯、知识产权、工商等服务和监管滞后,导致业务流程中存在各种隐患和风险。
此外,农产品上行还有很多困难。虽然近年来农产品电商交易量快速增长,但农户仍处于产业链低端,农产品附加值低,农产品缺乏深加工、品牌化、标准化,产品质量难以保证,农产品销售收入增长缓慢。
在乡村振兴的宏伟征程上,要高度重视农村电商的发展,从以下几个方面不断完善和解决。
一是加大投入,加强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完善农村公路、电力、网络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合理建设县级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和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站,完善县、乡、村三级物流配送机制。推进包装、冷链物流、仓储配送等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农产品新供应链。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村合作金融,采取更加灵活的担保方式,解决农民贷款问题。
二要重视培训交流,推动人才“走出去、引进来”。鼓励网络运营者加强沟通,交流信息和经验;引导农村电商从业人员学习江浙等电商发达省份的先进理念和经营经验;积极营造宽松的创业环境,鼓励农民工和大学生返乡参与农村电商创业。
三是整合资源,积极探索农村电商销售新模式、新业态。加快地方农产品和土特产品产品标准体系和产品追溯体系建设。引导本土企业通过标准化和品牌建设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整合土特产和旅游资源,促进农产品销售和网上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