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不予免税清单 国内投资项目不予免税

新显示产业迎来税收优惠政策!

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近日发布《关于2021-2030年支持新型显示产业发展进口税收政策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表示2021年1月1日至2030年12月31日,新型显示行业的自用生产原材料、耗材、洁净室配套系统、生产设备零配件、关键原材料及零配件生产企业无法生产或性能无法满足需求。

“为新型显示产业提供进口税收优惠支持,减轻企业税负,有助于企业在成本和价格上更具竞争力。”北京智方源税务师事务所执行合伙人王冬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一些进口备件免除进口税

财政部等三部门于2016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发布《关于扶持新型显示器件产业发展有关进口税收政策的通知》。

与此前文件相比,《通知》明确表示,有源矩阵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器件和Micro-LED显示器件除了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件外,免征进口关税。

《通知》进一步提出,对于自用生产性原材料(含R&D)、耗材、净化室辅助系统和生产设备备件(含进口设备和国产设备),对于新型显示产业关键原材料和备件(即靶材、光刻胶、掩膜、偏光片、滤色片),进口国内无法生产或性能不能满足需求的自用生产性原材料和耗材的企业,免征进口

对此,王冬生认为,目前的政策一般是根据国内产业的发展进行调整的。“如果国内产品能够满足需求,相应的进口商品将不再给予优惠。”

《通知》还要求承担新型显示器件重大项目的企业在2021年1月1日至2030年12月31日期间进口新设备。除《国内投资项目不予免税的进口商品目录》、《外商投资项目不予免税的进口商品目录》、《进口不予免税的重大技术装备和产品目录》所列货物外,未缴纳的税款应提供海关认可的纳税担保,进口增值税在第一台设备进口后6年内(连续72个月)分期缴纳。每年按进口环节增值税总额的0%、20%、20%、20%和20%缴纳6年(连续12个月),自第一台设备进口之日起已缴纳的税款不予退还。分期缴纳税款期间,海关对分期缴纳的税款不征收滞纳金。

“一些新型显示产业项目初始投资较大,增值税申报一般会形成抵税优惠。该政策允许分期缴纳进口增值税,这将减轻企业现金流压力。”王冬生说。

新型显示产业将获得更多的政策支持

截至目前,中国新型显示产业总投资已超过1.3万亿元,成为全球最大的显示面板生产基地。作为电子信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型显示产业有望获得更多的政策支持。

科技部高技术司副司长雷鹏近日透露,科技部高技术司将在“十四五”期间进一步支持新型显示领域的技术研究,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对材料、信息、制造等领域进行布局。

一是在材料领域设立了新型显示和战略电子材料重点项目,布局了Micro LED关键材料和器件;二是在制造领域布局了Micro LED新设备技术;三是在信息领域先行布局Micro LED显示与交互应用技术,加速Micro LED设备、材料和应用的突破。

在中国视频行业协会Mini/MicroLED显示产业分会第一届会员大会上,工信部金融司司长表示,金融司一直在积极推动新型显示产业发展,推动相关新技术、新业态、新场景、新模式的培育和应用,加快创新和绿色低碳发展。目前,Mini/MicroLED已经成为新兴产业的突破口。因此,工业

le="font-size:15px;">此外,财政部、海关总署、税务总局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还将制定印发《2021-2030年支持新型显示产业发展进口税收政策管理办法》,并动态调整国内不能生产或性能不能满足需求的免税进口商品清单。


产业规模将进一步增长


多个上市公司正在新型显示产业领域加快布局。


TCL科技近日宣布将斥资350亿元在广州投建华星第8.6代氧化物半导体新型显示器件生产线项目,并将定增120亿元推进该项目的建设。


京东方3月22日晚间公告,子公司武汉京东方光拟自筹资金37.75亿元,实施高世代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件(TFT-LCD)生产线扩产项目。武汉京东方拟结合建设初期已预留2.5万张玻璃基板/月厂房空间的有利条件,在现有武汉京东方厂房内进行产能扩充。上述项目的实施有助于进一步扩大公司对应大尺寸显示产品的产能。


赛迪智库认为,2021年我国新型显示产业将继续保持正向增长。其中,TFT-LCD出货面积将进一步增长,预计全年出货面积有望达到2.40亿平方米,同比增长继续保持6.5%左右。2021年我国大陆地区液晶面板出货量有望达到1.44亿平方米,全球占比超过63%。


赛迪智库也提到,随着面板产能的提升,我国新型显示产业配套体系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主要集中在难度稍低或质量要求不高的部分,关键核心材料与高端设备对外依存度仍居高不下。应加强顶层设计,推进统筹协调,提升配套水平,注重协同发展,夯实研发基础,构建创新体系,深化国际交流合作及加强协作创新等。


来源:财政部网站、上海证券报


来源: 中国财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