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抑郁症调查报告创新之处 课题申请创新之处怎么写

夏瑾/中国青年报

“研究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近年来国际科学研究的焦点。过去一般认为,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其社会经济地位略有正相关,也就是说,收入较高、受教育程度较高、职业较为稳定、职业声誉较好的人心理健康状况会更好。但近两三年的国际研究显示,近40%的博士生存在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这些高学历人才是中国未来科研的主力军,所以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更值得关注。”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教授陈祉妍在接受《中国青年报》和中国青年网记者采访时表示。

2019年,陈祉妍带领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团队对我国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根据调查结果撰写的专题报告《2019年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影响因素》被纳入今年3月出版的2020版《心理健康蓝皮书》《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

研究生群体的抑郁、焦虑水平令人担忧

本次调查以中国科学院研究生为样本,使用的问卷有抑郁中心量表、广泛性焦虑量表、国家心理健康素养问卷、与导师关系问卷、研究生压力源。结果显示,35.5%的被调查研究生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抑郁,60.1%的被调查研究生存在焦虑问题。女生的抑郁焦虑平均水平高于男生,不同性别的抑郁倾向比例几乎相同。

“女性的抑郁和焦虑程度高于男生。这是所有人群的普遍现象。一般来说,女性对负面情绪和正面情绪更敏感,因此研究结果往往表明,女性的抑郁和焦虑水平更高。”陈祉妍解释道。调查发现,35.9%的女研究生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抑郁,其中12.7%的女研究生抑郁风险较高;35.2%的男性研究生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抑郁,其中12.2%的男性研究生抑郁风险较高。

研究还发现,博士生的抑郁和焦虑平均水平显著高于硕士生。有抑郁倾向的博士生比例高于硕士生。在硕士研究生中,34.7%的人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抑郁,其中12.1%的人有较高的抑郁风险。在博士生中,36.6%的人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抑郁,12.9%的人有较高的抑郁风险。

学业压力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导致抑郁和焦虑的比例如此之高。“从大学生到研究生,我们需要经历一个心态转变的过程。在大学里,如果你认真学习一门课程,并很好地掌握它,你就能取得好成绩。但是研究生期间面临的课题都是探索性的,尤其是博士生,论文需要创新,这是靠努力无法实现的。科学界仍有许多医生。如果实验结果没有达到预期,那么之前的所有努力都将付诸东流,需要改变研究方向,重新开始。由于科研的不可控性,所有研究生都会有心理压力,而博士生的心理压力相对更大。”

研究生除了学业负担重之外,主要的压力源是就业前景不理想,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样的工作。陈祉妍告诉记者,调查显示,毕业年级研究生的压力明显高于其他年级研究生。“这其实是学业压力和就业压力的叠加。”陈祉妍说,“尤其是博士生,在毕业阶段,一方面要担心论文能否顺利通过——博士论文。能否顺利通过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如果论文没有达到标准,学生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修改,甚至需要重新辩护;另一方面要担心就业,找工作也充满不确定性。因此,毕业年级的毕业压力也是叠加的。”

沉重的学业压力导致研究生工作时间长,长时间的工作对其产生负面影响

参与本次调查的研究生平均工作时间为每周61.95小时。从分布比例来看,约70%的研究生每天工作8小时以上,36.5%的研究生每天工作10小时以上。

x;">心理健康素养技能不达标是研究生群体的普遍现象


陈祉妍告诉记者,抑郁、焦虑水平与心理健康素养技能显著相关。研究生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也反映出,在我国即使是高学历群体,也存在心理健康素养技能不达标的问题。对研究生群体而言,要提升情绪觉察、分心术、认知重评和人际支持技能,这对于降低抑郁和焦虑风险十分必要。


陈祉妍解释说,情绪觉察是指一个人能够觉察到自己出现负面情绪或有情绪波动的能力。“有时候人对自己情绪的感知很迟钝,比如说有的人明明很不满,但他自己却不知道,甚至也不知道为什么不满,只是表现得比较暴躁;有的人情绪很低落,已经达到抑郁症的临床界限,但他只是感觉自己没有力气学习和工作,无论做什么事都很累,却觉察不出自己有负面情绪。情绪觉察是情绪调控的基础,要先发现自己有情绪波动,然后才能够进行情绪调控。”陈祉妍说。


陈祉妍介绍,在情绪觉察的基础上进行情绪调控,最常用的技能是分心术。“一件事情如果越想越烦,就去做点儿别的事情,让自己分心。不要在烦闷的事情上钻牛角尖,让自己陷入痛苦。”


认知重评是心理学家最为推荐的一种情绪调控的方法。“就算让自己分心,烦心事也还在那里。如果对这件事认识没有提高,再想起来还是会烦躁。”陈祉妍说,“认知重评指的是一个人的想法产生了调整,对一件事能够重新认识,重新评价。比如说原来认为非常糟糕的事情,调整想法后看到有坏的一面,也有好的一面,情绪就会得到缓解。这是情绪调控最科学的方法之一。”


人际支持是很多人在日常生活中都会很自然用到的调控情绪的方法。有些人一有烦恼就会跟别人倾诉,请人帮忙支招儿,有些人会跟朋友喝酒吃饭,这些都有助于情绪的缓解。但也有些人会憋在心里,缺乏向人倾诉或找人陪伴的渠道,这些人缓解情绪就很困难。


陈祉妍指出,在寻求人际支持方面,研究生群体有着特殊之处。对一般人群而言,最强的人际支持往往是亲人和朋友,但是对研究生来说,最强大的支持来自导师。研究生与导师的关系是影响其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陈祉妍在调查中发现,导师跟学生沟通的频率越高,学生对师生关系的满意度也就越高。总体而言,大部分学生对一周一次的沟通频率比较满意。导师带的学生比较少,跟学生的关系就会相对更紧密。当一个导师带十几个甚至几十个学生时,学生从导师那里得到的指导和交流就会少很多。


加强对研究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支持


通过此次调研,陈祉妍感到,研究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支持非常不足。“在很多高校,学生心理健康中心的核心服务群体是本科生,对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来说,宣传和支持都是不够的,比如有的学校会组织本科生在入学之后去参观学生心理健康中心,让学生对中心有一定认识,多一点亲切感,需要求助的时候更容易来这里求助,但是这项工作常常不一定覆盖到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


陈祉妍进一步指出,本科生往往在公选课可以选修心理健康课,有些学校还把心理健康课定为必修课,让所有学生都有机会接触一些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这是提高心理健康素养的有效途径。但是对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大部分学校并没有开设心理健康课,有些学校不固定地开设,也是自愿选修。但其实心理健康课是有必要普及到每个人的。所以必须加强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心理健康素养。


此外,陈祉妍认为对导师也需要做更多的支持和培训。她介绍说,中国科学院越来越重视对导师心理健康培训,近十多年来,对新导师都会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训,陈祉妍希望,未来还能进一步增加对导师的培训课时,对导师进行更加深入的培训,让导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动向有一定的识别能力。当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时,导师能够意识到,及时让专业人员介入。另外,导师还需要了解青年心理发展的特点,并且学习管理心理学的技能,以便更好地理解研究生,给他们适当的支持,更好地引导和帮助研究生。这些工作的落实就需要高校甚至高等教育相关部门制定更明确的制度和流程,也要配备一定的经费和人员。


本期资深编辑 邢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