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以前就有机构关注,但都被关闭消失了,走政府渠道也没用。”一位投资人曾经对媒体这样说过,他们指的是老干妈。2013年,老干妈年销售额达到37亿。一大批机构都在等老干妈上市,可惜他们的创始人陶一直不肯上市。不仅不肯上市,老干妈一分钱都不肯拿出来,不拿风投,不求银行贷款,脚踏实地做产品。
时间回到30年前,更不用说媒体的关注了。就连陶华碧自己的温饱都成了问题。
老干妈名叫陶华碧,1947年出生在贵州省湄潭县的一个偏远山村。由于家庭贫困,陶华碧从小到大一天都没有读过书。20岁时,她嫁给了一位地质队队员;但是几年之内,她的丈夫因病去世,留下了她和两个孩子。为了生存,她不得不工作并在街头摆摊。
1989年,陶华碧省下一点钱,在贵阳市南明区龙洞堡的一条街上建了一家简单的“平价餐馆”,专门经营凉粉和冷面。
为了赢得顾客,她琢磨琢磨出了一个别人没有的独特“独特创意”:别人只是加了胡椒粉、味精、酱油、小葱,她还专门做了麻辣酱专门拌凉粉。这个想法一付诸实践,生意就真的兴隆起来了。偶尔有一天,陶华碧没有准备辣酱。顾客听说没有辣酱,都转身离开了。
她不禁感到很疑惑:来找我的顾客是喜欢辣酱而不是果冻吗?
精明的她一下子就看出了辣酱的潜力,并煞费苦心地研究起来.经过几年的试生产,她做的辣酱味道变得更加独特。很多客人吃完凉粉后,都要花钱买一些辣酱带回去。甚至有人来给她买辣酱,而不是吃凉粉。她不禁喜上眉梢:爱吃我辣酱的人真多。我卖什么果冻?最好是专门做辣酱的!
1996年7月,陶华碧在南明区借了云观村委会的两套房子,招了40名工人,成立了食品加工厂,专门生产辣酱,取名“老干妈辣酱”。陶华碧不识字,什么事都自己做。当时的生产是手工操作,捣碎切辣椒时溅起的水珠让人眼睛直哭,工人们不愿意干这个活。陶华碧会亲自动手。那段时间,陶华碧带头努力。结果他累得肩周炎,10个手指的指甲都被搅拌麻辣酱钙化了。当她所有的老板都如此努力工作时,工人们会不遗余力吗?
然而,大量辣酱生产出来后,当地的凉粉店根本消化不了。陶华碧亲自携带辣酱,送到各个食品店和食堂试销。没想到,这个笨方法真的很好用。然而,不到一周,试用卖家就接连打来电话,要求她加倍发货.于是,她的“老干妈辣酱”迅速在贵阳站稳了脚跟。这时,精明的陶华碧扩大了规模,把工厂变成了公司!
1997年8月,“贵阳南明老干妈风味食品有限公司”正式挂牌,职工人数一下子扩大到200多人。小厂扩成公司后,一切都要定期进行,生产、供销等“内脏”都要完整。各种财务、人事报告都要她亲自审核,很多工商、税务、城管等外事都要招待。政府相关部门经常向她下发文件要求执行.这一切让目不识丁的陶华碧,一开始觉得真的很难!
不过,她的性格不怕困难。财务报表之类的东西根本看不懂,她就努力记忆和心算,然后让财务人员念给她听;当她打瞌睡时,她泡在浓茶中,这使她舌头发麻.最终,她努力提高自己的记忆力和心算能力,超越了一般人。每次统计出来,财务人员念给她听,她都能记住一两遍,明辨是非。
“拼了!辛苦了!”这是陶华碧的第一个“绝招”。正是靠着这份努力,她完成了自己的“原始积累”。
现在公司有1300多名员工,她能说出60%的名字,记住其中很多人的生日;当每位员工的生日到来时,可以收到她送的礼物和一碗长寿面外加两个荷包蛋;每个员工结婚时,她必须亲自见证;每当员工出差时,她总是像老母亲送孩子走一样,给他们煮几个鸡蛋,送到工厂门口,直到他们上车再回头.
真情实感让陶华碧在自己的企业里拥有了和“亲妈”一样的感召力,让公司员工为“老干妈辣酱”的快速发展而努力奋斗.老干妈公司只用了三年半的时间,到2000年底迅速发展到1200多人,产值近3亿元,国家税收4315万元。
如今老干妈成为已经成为了国内企业的一面旗帜,其产品远销海内外,今年甚至在海外的奢侈品销售网站上出现,老干妈的魅力可想而知。我做本行,不跨行,就实实在把它做好做大、做专做精。不要想赚便宜钱,好生生去做,我自己有多大能力就做多少事情,自己打下一片天,才是真本事。这也做那也做,你哪有那么多的精力?我一心投入辣椒行业,越做越大,而且要做好。我们利很薄,就靠量,薄利多销。靠暴利那是不行的,滴水成河、粒米成箩。钱再来得快,也不能贪多。滴水成河,把一个行业做精。不要去贪大,要先把自己做强,做成精钢、好钢,吃的东西祖祖辈辈都可以延续下去。——老干妈
微信公众号:dskb123(电商快报)
小编微信号(mingshao6754)欢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