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市发挥大市场带动全省扶贫作用,在安顺市平坝区建设万亩高标准蔬菜供应基地。基地项目一期已完成土地整治,滴灌、生产便道等基础设施建设正在进行。图为4月2日,当地村民在蔬菜供应基地平整土地,进行人行道建设。记者石摄
4月1日,贵阳市2.5万亩高标准蔬菜供应基地开工仪式在清镇市红枫湖镇罗家桥村举行。
作为全省最大的设施蔬菜基地,保供基地预计投资30.27亿元,积极探索“三变”模式,以“龙头企业、县级平台公司、村集体经济农户”推动村集体经济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据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彭玉荣介绍,长期以来,贵阳市西红柿、辣椒、茄子、黄瓜等喜温茄果类蔬菜缺口较大,需要从海南、云南等地调运。建设贵阳市2.5万亩高标准蔬菜供应基地,是贵阳市深入推进农村产业革命、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奋力脱贫攻坚、解决贵阳市蔬菜供应季节性缺口和结构性失衡的重要举措。
如何弥补贵阳蔬菜供应的空档期,增加蔬菜颜色的多样性,丰富市民的“菜篮子”?“我们将紧紧遵循“一品一业,百业富民”的发展愿景,以打造现代化一流“菜篮子”工程蔬菜示范区——贵阳样本为目标,高标准推进蔬菜供应基地建设。”市农业投资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冉斌表示,按照设施农业标准,坚持科学布局、设施开发、规模化建设、生产标准化、精细化加工、市场化运作的原则,推进项目建设,打造生态友好型智慧农业。
布局方面,重点抓好500亩以上坝区建设选址,覆盖贵阳市主要蔬菜产区“三县一市”、乌当区、花溪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设施方面,建设温室设施,配套补温补光设施,以及喷灌、滴灌等灌溉设施。“为贵阳日照差的问题补光,为冬季低温的问题补温,生产出温暖幸福的茄科蔬菜,实现蔬菜的长期生产和持续供应,弥补贵阳蔬菜供应的空档期。”冉斌说。
市农投集团作为蔬菜供应基地的实施主体,将统一生产计划、生产技术、投入品和营销模式,优化种植品种,规范产品种植。在加工方面,通过建设加工中心和配送中心,打造中央厨房,完善产业链,助力贵州货出山。
如何加快项目建设?目前,市农投集团已邀请中国农业科学院、浙江农业大学、贵州大学联合团队完成基地建设总体规划和可研报告编制,高标准规划设计;组建了生产经营公司,从省外蔬菜产业发展先进地区引进生产经营管理人才20余名;成立了基地建设领导小组、8个工作班、4个现场指挥所,将建设任务分基地、分人,统筹开展相关工作。
除了在贵阳建设2.5万亩高标准蔬菜供应基地,贵阳还将积极发挥大市场带动全省脱贫攻坚的作用,同步在长顺县建设2.5万亩高标准蔬菜供应基地
ong>■短评高标准保供 高质量兴农
潘朝选
作为省会,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投入巨大人力物力建设高标准蔬菜保供基地,是贵阳市委、市政府科学决策与主动担当的结果,也是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不断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从需求侧看,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对“餐桌”的要求越来越高,从单纯的“够吃”上升到“好吃”,更要吃得放心。因此,建设高标准保供基地,是进一步保障市民“菜篮子”的必然选择。
从供给侧看,被喻为农产品经营“航空母舰”的贵阳农产品物流园已于3月15日开业,作为黔货出山大平台、脱贫攻坚新动力,必将发挥“大市场带动大扶贫”的作用。大市场唤呼高质量产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走高质量发展道路,方能提升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作为省会,建设高标准蔬菜保供基地,既是对农村资源的一次升级整合,也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一次示范,必将形成良好效应,带动全省农业高质量发展。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高标准保供、高质量兴农的方向已明确。我们期待,贵阳市借建设高标准蔬菜保供基地的东风,积极打造生态友好型智慧农业样板,解决蔬菜保供季节性缺口和供应结构性不平衡问题,不断提高农业发展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水平,带动全省大扶贫,推动高质量农产品“泉涌”,让“菜篮子”更丰富、钱袋子”更殷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