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炎热的夏天,冷冻饮料已经成为人们头脑中降温的利器。但是,我们不应该贪吃冷饮,在食用冷饮时要注意食品安全。我来给消费者普及一下冷冻饮品的相关知识和注意事项。
冷冻饮品国家标准规定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冷冻饮品和制作料》 (GB2759-2015)对冷冻饮品的定义,是指以饮用水、糖、牛奶、乳制品、果蔬制品、豆类、食用油脂等为主要原料,添加或不添加其他辅料、食品添加剂和食品营养强化剂,通过配料、巴氏杀菌或杀菌、冷冻或冷冻等工艺制成的固体或半固体食品。
本标准规定了冷冻饮品中污染物和微生物的限量,以及食品添加剂和食品营养强化剂的使用。
冷冻饮品常见的问题有哪些?
通过对以往采样数据的分析,冷冻饮品可能出现的问题主要有两个。一方面,食品添加剂可能超标,比如色素。我们经常在超市的冰柜里看到冷饮,颜色鲜艳夺目。事实上,可能有隐藏的食品添加剂色素,如日落黄、胭脂红、亮蓝等。
另一个例子是甜味剂。以前大部分商家用的是糖精钠、甜蜜素、安赛蜜,现在用的是安全性更高的甜味剂,比如阿斯巴甜,或者直接用白糖。目前,超标的甜味剂很少。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人们不必过多谈论食品添加剂。食品添加剂的消费标准由国家综合考虑食品安全、日摄入量、生产工艺等方面制定。如果食品添加剂的食用量控制在国家标准限值以内,食用安全放心。
冷冻饮品可能出现的另一个问题是微生物超标。生产过程中,冷冻饮品经过混合或均质后进行巴氏杀菌,需要经过冷却、陈化、冷冻、成型、包装等一系列过程。杀菌相对先进,更换产品线时设备清洗不彻底,加工环境污染可能造成微生物污染,如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是一种革兰氏阳性菌。它的生长温度在-1.5到45之间。它能长期存活,在冷藏温度下生长缓慢,容易污染牛奶和奶制品、肉制品、蔬菜、沙拉、海鲜和冰淇淋。
此外,在流通环节,冷库、冷柜、冷链物流等设施设备温度控制不符合要求,或与其他冷冻食品分离不到位,或突然停电未能持续保持低温,使产品被微生物污染。所有这些因素都可能导致冷冻饮品中微生物超标。
买冷冻饮品需要注意什么?
首先要选择从正规商家购买冷冻饮品,正规商家购买的来源更有保障。应该在证照齐全、管理规范的商场、超市或市场购买。购买时注意检查包装标签是否齐全,如是否有厂名厂址、生产日期、保质期、配料表、生产许可证号(SC开头)、产品标准号等。不要贪图便宜购买来源不明、标签不全的冷冻饮品。
其次,选择包装好、形状正常的冷冻饮品。冷冻饮品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需要整个冷链来达到所需的低温条件。如果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温度反复上升和下降,可能会导致冷冻饮品反复冻融,冷冻饮品的包装可能会损坏和破裂,内容物的形状可能会发生变化,甚至可能出现内夹层应该流出到外层的现象。
由于冷冻饮品多为含糖量高、脂肪含量高的食品,如果反复冻融,其丰富的营养成分可能导致微生物大量繁殖,消费者食用后可能会患上各种疾病。因此,提醒消费者不要购买可能反复冻融的冷冻饮品。
检查产品放置和容器温度。一般情况下,冷冻食品容器(冰柜)的温度不应高于-15,可检查容器温度是否符合冷冻饮品标签要求的温度条件;然后看商品的摆放,是分开摆放还是和其他冷冻食品分开摆放(如冷冻肉类和水产品等)。).不要购买与其他食物混合的冷冻饮料,因为这可能会增加微生物污染的风险。
最后提醒消费者,夏天虽然热,但不要贪冷。冷冻饮品虽然可以解暑,但也要适量食用,不能过量,尤其是婴幼儿、孕妇、老年人和免疫功能受损的人群。同时,不建议饭后立即食用冷冻饮品,容易引起肠胃炎等疾病;也不建议运动后立即吃冷冻饮品,可能导致血管快速收缩,从而诱发心脑血管疾病。
来源:南昌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来源:南昌市人民政府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