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安徽日报
原标题:App,借钱“触手可及”?
安徽日报记者何伟
目前,借钱似乎是一件“得心应手的事情”。在手机上打开一些常用的app,几乎都是可以借钱的,不管是外卖还是旅游,视频还是办公。而且商家通过“日息低”、“二次到达”、“零门槛”等噱头吸引贷款。但App“借钱”背后的金融风险不容小觑,值得各方警惕。
测试
常用的10款App中6款能借款
近日,合肥市民杨孟攀打开了一款外卖App,经常看到——“每天减7元,甚至减90天”“赠送会员卡3个月”等广告。
“我在儿童培训机构工作,经常需要带出去。如果有这些优惠,对我来说还是很有吸引力的。”今年20多岁的杨梦攀告诉记者,她原本以为平台是在做“满减”之类的优惠活动,没想到点击后竟然是贷款链接。只有开了贷款,她才能享受到宣传上的优惠待遇。“快速申请,随借随付,马上拿到账,借1000元,每天只需要利息0.3元,这似乎挺有诱惑力的”。
“一个外卖软件,为什么总有贷款广告?我不明白。”杨孟攀也说。后来,她点击了一个旅游应用。没想到会有“270天免费送自行车卡”的宣传。她点开后发现是一则与银行信用卡合作的广告,最高贷款金额10万元。“点击进去后,我的名字和身份证号已经显示出来了。只需填写手机号并同意相关协议,即可免费申请。”杨孟攀告诉记者,如果当时缺钱,看到这样的信息很容易激动,觉得可以多找一份工作,还可以在App上借钱享受一些优惠活动,非常划算。
有多少应用可以借钱?7月6日,记者打开了10款应用。结果在6款应用中,醒目位置都有贷款广告,这些应用的主要功能包括社交、出行、音视频、办公等方面。“恭喜拿到18.88元(最高)红包”——刚打开一个米托App,首页就弹出了一个红包。点击收藏后,它跳到视频屏幕上,显示观看量总是成正比。点击左上角的红包后,再次进入贷款页面。海报“一个夏天有钱花,最高可领20万”非常抢眼。
许多应用程序在其贷款服务中表示,资金来自银行和持牌贷款机构。记者咨询了某社交App的客服人员。对方表示,App是金融机构的合作伙伴,负责接入借贷服务;推广平台本身不提供资金,争议需要借款人和资金提供方协商解决。
猫腻
低利息、审批快成“噱头”
“实时审批,快速到达”,“最高20万信用,30秒放款”,“激活信用,立即提现”.近日,记者发现,不少平台借贷产品都是应用方便、到货快捷的卖点。
在某App上,记者尝试打开贷款功能,发现直接跳到微信,填写身份证号刷脸,几乎瞬间完成“审核”和额度计算,最终给出了6万元的贷款额度。在另一个平台上,记者没有继续操作后。15分钟后,他接到电话,说记者信用很好。如果他继续申请,贷款金额可以立即支付。
在借钱的宣传页面上,除了说考试快、贷款快之外,很多app都会以看似低的利率诱惑消费者打开。为了让利息数字看起来更小,很多平台会把“借款1000元,利息只有0.16元”的字样放在显眼的位置。在黑猫投诉等互联网投诉平台上,不少用户投诉部分app存在重复扣款、收取高额利息、取消贷款功能等问题。
2020年底,中国银保监会发布关于网络平台诱导过度借贷风险的警示,披露部分机构或网络平台单方面强调日利率低、免息期、零息分期等利好条件。今年3月,央行发布的2021年第三次公告要求所有从事贷款业务的机构在通过网站、移动应用、海报等渠道进行营销时,向借款人以明显方式展示年化利率。一些消费金融专家表示,
这个规定主要对贷款行业起规范作用,在事前介入,避免金融机构以“低利息”的幌子诱导金融消费者。此外,有银行客户经理坦言,普通用户在银行申请信用卡,一般初始额度只有2万元到5万元;但不少App上的借贷功能,动辄宣称可以提供30万元到50万元的额度。额度一旦过高,如果用户还款逾期,带来的金融风险很大。
警惕
树立理性消费观、合理借贷
为何各种App抢着向用户放贷?业内专家指出,当前我国消费结构正从生存型消费向教育、旅游等发展型和品质型消费过渡,消费金融市场巨大,商业银行、消费金融公司、各类互联网公司高度重视消费金融,并加大投入发展。而头部App基本完成用户积累,到了流量变现的阶段,再加上P2P网贷机构全部停业退出,各家企业都想从消费金融市场中分一杯羹。简而言之,消费金融公司赚利息,平台获取导流费。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用户开始尝试使用移动端上的金融平台进行借贷。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的《中国消费金融公司发展报告(2020)》显示,对于消费金融公司而言,部分公司的“80后”“90后”客户占比达到90%以上,其中,“90后”客户占比普遍在50%左右。与专业化的银行等金融机构推出的App相比,一些常见的生活类App使用人数更多,覆盖面更广。由于使用频率很高,过度宣传借贷功能更容易让网民掉入网贷陷阱,并导致互联网金融风险。央行在今年2月发布的《2020年第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特别提到“高度警惕居民杠杆率过快上升的透支效应和潜在风险,不宜依赖消费金融扩大消费”。
对于这些App有必要强化金融监管。事实上,针对互联网平台花式诱导贷款行为,已经引起监管部门重视。2020年11月,中国银保监会会同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发布的《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就是在为网络小额贷款“立规”。
省银行业协会有关负责人建议,借款人首先应该明确贷款需求,不要为了所谓的“薅羊毛”去借钱,并明确借贷平台资质,远离非持牌机构可能构成的非法放贷情况,避免落入超利贷、高利贷陷阱;要警惕过度借贷营销背后隐藏的风险或陷阱,树立理性消费观,合理使用借贷产品,维护好自身的合法权益。
责任编辑:尹文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