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原稿
近日,自然资源部发布《国土空间规划城市体检评估规程》(以下简称《规程》),按照“一年体检一次、五年考核一次”的方法,定期对城市发展阶段特征和国家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实施效果进行分析评价,从安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六个维度设置城市体检评价指标,涵盖生态、生产、生活。
记者了解到,《规程》中的很多指标与居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如城市内涝是否严重、城市交通是否拥堵、中小学学位分配不均、医疗养老设施是否充足、人均住房面积是否达标、菜市场分布是否不便、绿化是否得到改善等。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多位专家一致认为,《规程》的正式发布,标志着国家空间规划的体检评估将从首都走向全国,成为新时代实施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的重要管理工具,成为国家空间规划体系中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重要机制渠道。
体检是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如今,城市已经从早期单纯的人居环境逐渐演变为一个地区甚至一个国家发展动能的核心载体。”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高级研究专员董力告诉记者,以中国为例,第七次人口普查显示,中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接近64%。近年来,围绕“两新一重”的一系列宏观经济政策调整活动也在城市落地,以“一网管一网管”为代表的智能化管理和服务也在为每一位居民提供更有回报的生活体验。
董力表示,近年来,出现了交通拥堵、房价高企、环境污染、文化脉络断裂、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不足失衡等诸多现象。尽快治疗疾病,创造更好的城市生活,已经成为社会共识和迫切需要。开展城市体检评估,既是考虑城市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核心作用,也是建立和监督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实施的重要举措。
“开展城市体检评估,既是考虑城市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核心作用,也是建立国家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重要举措。”董力指出,在客观认识城市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融入政策原则、规划目标等更高层次要求的细化,结合上述各类常见“城市病”的主要特点,初步构建一套适合中国城市实际的定期体检评价工作机制和评价指标体系, 实现规划全生命周期管理,提高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保障将是诊断病变,预防疾病。
他提出,城市就像一个有机体,需要不断的引导,不断的试错,不断的优化成长。通过体制机制和技术标准建立起来的体检评估,必将构成强有力的政策工具,在操作层面将城市发展的目标、过程、结果三个维度有机融合,为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下中国城市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将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治理效能
《规程》在定义中,明确了国家空间规划城市体检评价是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提高国家空间规划实施成效的重要工具。城市体检评估的对象既包括城市,也包括规划。从安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六个维度监测评价城市特色状态;配方a
中央财经大学城市管理系副教授王伟告诉记者,城市体检评估凸显了新时代土地空间规划的“智慧”,是法律、数据、专家、市民智慧的综合融合;城市体检评估完善了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的“体系”,充分体现在制度设计、制度运行和制度保障上;城市体检评价开启了新时代土地空间规划的“治理”,是系统治理、法治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的清晰体现。
王伟指出,《规程》年,围绕战略定位、底线管控、规模结构、空间布局、支撑体系、实施保障,有6个一级指标类别、23个二级类别、122个指标,其中33个指标可用于快速评价。通过全局数据与典型案例相结合、纵向比较与横向比较、客观评价与主观评价相结合等方式。
9938485511" mention-index="0">基期年、目标年或未来预期进行比照,分析规划实施率等进展情况,将有效强化规划的前瞻性、整体性、协同性。“在城镇化、工业化、市场化、信息化和全球化交织下,我国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中多系统、多要素、多主体的跨域融合与协同共振越来越普遍、越来越深化,使得传统治理模式和手段面临巨大挑战。”王伟认为,《规程》从“一首一尾”给出应对,从“一首”看,《规》提出要落实“统一底图、统一标准、统一规划、统一平台”要求,将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和智慧城市结合,同步构建新基础设施--数字化城市时空感知体系,推动体检评估智能化水平和城市智慧化治理水平双提升,实现“管得住”的目标;从“一尾”看,《规程》提出将体检评估结果与政府工作紧密衔接,支撑综合治理、精准施策,同时可依托责任规划师、社区规划师、“枫桥经验”等基层治理创新机制,实现“用得好”的目标,提升国土空间治理效能。
发挥规划对城市发展的战略引领
“城市体检评估关于战略定位、底线管控、规模结构、空间布局、支撑体系、实施保障等六个方面内容的设置是基本框架,同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主要内容衔接。”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杨浚指出,城市政府可结合每年工作重点和规划实施重点任务,对框架内的具体分析内容做出适当的调整,如北京2020年结合疫情,突出城市在安全和防灾方面的要求,增设“安全韧性”内容。将体检评估工作的开展与“开展政策研究、提出政策反馈”紧密关联,让体检评估真正成为政府有效治理城市的抓手。
杨浚表示,年度体检和五年评估的差别在于年度体检抓重点、五年评估全覆盖;年度体检发挥过程预警、五年评估用于动态维护。相较于以往的规范(办法)要求,《规程》增加了常态化的年度体检,其特点表现为“三个关注、两个转变和一个核心”。
首先,年度体检关注核心问题,如北京总体规划的减量提质、功能重组、城市治理、区域协同等目标,关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变量,如人、地、房、业、产等关键要素,关注基于政府运行视角的行动计划,包含实施总体规划的具体项目、土地投放、资金投入和政策机制的建立等。其二,与五年或更长周期的评估不同,年度体检强调从以往的“结果评估”到“过程体检”的转变;也不同于以往的程序性技术文件,强调从“技术文件”到“治理手段”的转变,将其作为国家和地方政府实时监测城市发展、开展空间治理和规划实施的抓手。其三,常态化年度体检的核心目的在于通过过程体检更好发挥规划对城市发展的战略引领和刚性管控作用。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石晓冬认为,《规程》在原则中明确全过程应用,开展体检评估要紧密对接国土空间规划,形成贯穿规划编制——任务分解——体检评估——督查问责——反馈落实的规划全生命周期管理实施机制,并衔接国土调查、用途管制、执法督察等自然资源全过程管理。
另外,《规程》明确了城市体检评估成果面向上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本级政府和市民三个对象的应用,让城市体检评估真正能用管用好用,方显其价值。在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审批完成后,城市体检评估是上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和本级政府实时全面掌握城市发展动态和规划实施状况最重要的抓手,并以体检评估结论作为开展执法督察及规划的编制、实施和调整优化等管理工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政府工作报告编制等综合事务决策的重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