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似乎是一个没有创业就无话可说的时代。在这种背景下,当我们谈论创业时,我们肯定会谈论几本书。
新东方“三驾马车”之一的许小平回忆说:“今年除夕,除了看《从0到1》,我基本什么都没做。
对于80后企业家傅希昌来说,《从0到1》是一本“奇葩书”,他曾经在4个小时内一口气读完,几周后又忍不住重读了好几遍。作为一名在部队服役15年的“兵哥哥”,付晓的心思一直放在创业上。退伍后,他成立了“军创会”——,这是一个专注于中国转业军人和军人遗孀的创业服务组织。《从0到1》这本书给了他极大的创业信心。“我知道成功模式是不可复制的。我不想当跑步运动员。从0到1的创新思维才是正道。”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从书中获得正能量。出生于1986年的杨天国,读过一本叫《创业时,我们在知乎聊什么》的创业书。看完之后,他觉得自己是个“二流”人物,无法创业,只能在创业公司工作。当他来到30岁的门槛时,他“焦虑自己一无所有”。有一段时间,他想投身创业浪潮,做一个“合伙人”。《创业时,我们在知乎聊什么》降低了他的体温。“这本书很简单,如何管理团队,如何分配股权等。而且开公司要考虑的事情太多了,所以我做不到。”杨天国最终选择去了一家名为“春播”的新鲜电商创业公司。
这是一个疯狂的创业时代,“制造者”一词以极大的热情进入了政府工作报告。
随着热潮的涌动,身边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自己的创业故事。你会看到“临近中午,咖啡店里有几个年轻的创业者,用咖啡谈a轮融资”的场景。你还可以体验到“在广州,你可以去任何一家餐厅吃饭,去洗手间听到好几桌人在谈论天使和ABC轮”,每个创业者都在寻找“金玉良言”。
郭沫若在诗集《女神》中引用了歌德的名言:“永恒的女神,指引我们前进”。创作者在哪里寻找这样的“永恒女神”?答案在创业书中。
于是我们看到了另一波叫好——本创业书的畅销浪潮终于在2015年上半年迎来井喷。《从0到1》, 《创业维艰》, 《创业时,我们在知乎聊什么》, 《无须等待:YC合伙人的创业课》, 《互联网+:从IT到DT》 .这类金融创业类书籍在JD.COM、当当、亚马逊等电商平台的图书销量跃居前十并保持高位,《从0到1》成为今年迄今为止最畅销的创业类书籍。“《从0到1》于今年2月9日上市,截至目前仅售出100万份。《创业维艰》有30万份,《创业时,我们在知乎聊什么》有10多万份。”这是方中信出版学会第二分会会长陆俊给出的销售数据。“2010年以后,财经类书籍的市场份额只有4%左右,一本商业类书籍作为畅销书可以卖到5万册。”据悉,这本书的英文原版在2014年的法兰克福书展上成为了风靡全球的畅销书,但即便是在美国,也已经卖出了20万册,而在中国100万册的销量对路军来说也是“疯狂”的。
读,但不代表懂。畅销书《创业》也遭到了很多批评。知名财经作家邱恒明问道:“没人敢说《从0到1》是本烂书?”比较热门的国内商业杂志《商业价值》写道,这本书的创业方法不适合中国国情。在这方面,另一家财经图书的主要出版商湛卢文化有其他想法。主编董欢认为,“大众创业不局限于具体的创新项目,而是会形成更深层次的社会智慧,就像‘人人共享模式’的形成”。据报道,3月两会后,讨论创新社会概念的湛卢著作《伟大创意的诞生:创新自然史》和《智慧社会》销量飙升。
十几年来,“创业”和“互联网”紧密结合,最近五年,两者越来越疯狂。在这种市场需求下,创业书也面临着泥沙俱下的局面。无论它们是教Maker的好方法,还是只是一碗虚张声势的商业鸡汤,试图“读懂”自己的Maker都清楚。我们用了狄更斯《双城记》的开篇一句话,“这是最好的时候,这是最坏的时候”。对于创业者来说,如何识别风向,找到合适的商业书籍,是颠覆的关键。
作者/新京报记者白琳
详见B02-B05版本及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