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的很高兴获得这个荣誉。其实我们做的只是乡村振兴的一小部分,后来我们在这一小部分取得了一点成绩。”
从金融行业到水产养殖,这位取得了一点成绩的渔民并不平凡。曾获“2018中国水产影响力人物”、“2018东莞十大经济人物”、“2020东莞市劳动模范”称号,今年获“广东省乡村振兴先进一线工作者”荣誉称号。他就是东莞松湖水产养殖有限公司董事长肖劲松
他在11年前创办了水产公司,采用“公司养殖户”的合作模式,为养殖户提供鱼苗、技术、设备、人力等投入。他以股票的形式分红,持有一组开发和共享的信息。他亲自推动周边耕种面积1500亩,有效提振了当地农民的收入。
肖劲松出席2018中国渔业年会
从搞金融到搞水产
肖劲松是东莞人。大学毕业后,他去了一家银行工作,一直从事金融行业。2006年,他看到有人养鲶鱼赚钱,就和朋友承包了一个30亩的鱼塘养鲶鱼。没想到,一年后,鲶鱼上市了,不仅没赚到钱,还贴了很多。当鲶鱼养殖以失败告终时,他意外发现了价格可观的热带肉食性鱼类阳光鱼——。吸取经验后,肖劲松认真研究了竹壳鱼的习性。终于,每一份努力都有了回报,第一批上市的竹壳鱼卖了个好价钱,这也让他尝到了甜头。他说:“种田时间长了,发现这个行业还有很多钱,所以一直坚持。”
2010年,肖劲松成立东莞松湖水产养殖公司(以下简称松湖水产)。他笑着说:“因为东莞的农业发展还比较薄弱,创业初期还存在一些困难。”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公司从最初的30亩养殖规模发展到现在的1000多亩,得到了业界的广泛认可。曾获农业农村部健康养殖示范场、国家休闲渔业示范基地、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广东省农产品进出口示范基地、东莞市农业龙头企业等荣誉。
萧劲松绞尽脑汁方便运输,把竹壳鱼卖到更远的地方。通过观察,他发现鱼主要靠鳃呼吸,离开水后会有一定的烦躁,不停地跳动,但被捞出养几天后,会逐渐稳定下来,于是他首创了淡水鱼无水充氧的包装技术,解决了活鱼的运输问题,使南运北运、电商平台销售成为可能。2019年,肖劲松成功创建广东省农产品出口示范基地,率先向东南亚、欧美等国际市场出口鲜活水产品。
受疫情影响,水产品出口受限,而肖劲松将注意力转向国内销售。“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大背景下,东莞有地理优势和养殖条件,减少了流通环节和成本。与此同时,市场对水产品的需求也在逐渐增加。有了乡村振兴战略的支撑,我们才能继续做强做大。”
萧劲松在办公室工作
发展、助农两不误
为了扩大养殖面积规模,肖劲松发展了“公司农户”的合作模式。他说:“原来的渔民是分散的,全部生产和销售。很多情况下,他们可能卖不出好价钱,也无法形成联动,所以就想出了这个模式。”他提供鱼苗、技术和设备支持,农民提供人力和其他投入,以股份形式支付股息,并与一个团体一起发展。鱼成熟后,从农民手中买回,开辟了销售渠道,解决了农民的销售问题,极大地激发了当地农民养殖竹壳鱼的兴趣。肖劲松说:“我们正在逐步朝着打造‘中间平台’的思路发展。上游对接的是农户,下游对接对应的是销售渠道,比如农贸市场。“目前松湖自有养殖面积500亩,带动当地60户农户养殖面积1500亩,有效带动了农户增收,提高了他们的获得感。
“未来农业的发展趋势一定不能停留在传统的养殖业上。要升级转型,就要把文化旅游和科普融合起来,共同发展。”2020年,肖劲松开始打造松湖油谷渔业文化旅游综合体产业园,融合一、二、三产业,进一步带动农民“致富”
”,该项目预计在2023年建设落成。除了带动当地农户走向致富之路,萧劲松还参与了东西部对口扶贫的“万企帮万村”捐赠活动,每年捐赠5万元。他坦言:“其实在对口扶贫的过程中也是互相了解和增进交流的过程,很多对口扶贫的地区有我们没有见过的产品,我们很感兴趣,或者他们没有见过我们这些活体鱼的产品,我们也会在他们那里设置销售点。当地村民想要就业,而我们正好想招人,便提供了这个就业机会给他们,其实也是一举两得的事情。” 萧劲松热心公益,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带头人,常常开展职业技术培训,2019年2月,他获得了东莞市青年企业家协会“热心公益奖”。
“其实我们做的只是乡村振兴里的一个很小的部分,然后把这个小部分做出了一点小成绩。”萧劲松谦虚地说。他表示,接下来将加快建设好松湖优谷渔业文旅综合体产业园,继续带动周边农户的发展,希望东莞的水产行业能够更上一个台阶。
【撰文】何绮莹 施美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作者】 何绮莹 施美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来源:南方+ - 创造更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