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四川日报-川观新闻
乔林内江观察罗银川关记者郑志昊
虾的采摘、分拣、包装、交付……6月2日,谭广生在内江市隆昌市胡加镇普路村一家渔场忙得不可开交。“快来看看,这是我在网上买的水草,湖北大轮叶,水草养起来,小龙虾的品质会更好!”
“虽然我已经踏进了城市,毕竟我是一个在农村长大的婴儿。每次回到农村,都有一种说不出的快感。”谭广生1986年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一直有一个“田园梦”。经过多年的餐饮工作,五年前,他带着妻子回国创业。
遇挫
农业不是想象的那么简单
“我和朋友以前在碣石镇桂花村流转了60亩地,开始种稻养虾!”谈及创业之初的艰辛,谭广生皱起了眉头:“我们都是半吊子。我们只凭餐饮经验以为养小龙虾能赚钱,怎么养小龙虾却一窍不通!”
60亩稻虾基地建设费用20万元,种植虾、幼虾、饲料、人工等费用。一个个降下来,但是没有投资回报。因为养殖技术的缺乏,最后养出来的小龙虾因为个头小,质量差,根本卖不出去。几个不眠之夜后,他决定再次学习小龙虾养殖技术。
“直到我学会了,我才知道为什么我的虾田不产虾。我们之前投的虾苗密度太大,虾田水深水质不达标,小龙虾死了。”谭广生笑着说道。
坚持
既然选择了农业就一定要做好
学了一圈回到隆昌后,谭广生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再次寻找养殖基地。良好的水源、良好的地理位置、良好的基础条件,成为他基地选择的标准。他不再急于求成,花了近一个月的时间跑遍了隆昌所有的乡镇。
“选择塘口,一是要远离污染源,比如塘口周围是否有农药喷洒或其他对小龙虾有害的污染源。此外,还需要确保塘口的蓄水和排水方便。”与第一次的盲目冲动相比,从挫折中走出来的谭广生变得更加成熟和冷静。
他在胡加镇长大,最后定居在胡加镇普卢村。在两个村委会的协调下,70亩毗邻龙石河的土地顺利流转,取出10多万存款,另外还贷款30万,重新启动稻虾养殖。
“林大晋是池中之物,遇风云而化龙。玖龙触目惊心,风云会浅水游。”2018年9月4日,谭广生的一家渔场正式开工建设,他在朋友圈里写了这样一段话。
每天四台挖掘机同时作业,机器轰鸣声唤醒贫瘠的田野。“你的沟太宽太深了!”“你的领域太广了!”面对前来参观的同事和村民的提问,谭广生只是笑了笑。他心里明白,没有干净漂亮的小龙虾,他是不会答应任何事情的。
“龙虾是杂食动物,它们以伊乐藻、凤眼莲和水花生为食。沿着水池周围的浅水种植水生植物,不仅可以喂龙虾,还可以为虾提供一个理想的藏身之处。这里也是龙虾蜕皮的好地方。”说起小龙虾养殖,他全身都泡在农场里。
心疼丈夫的妻子黄勤毅然放弃幼儿园教师的工作,戴上草帽、穿上水裤,与他并肩奋斗。2019年2月,农场迎来丰收季,个头大、颜值高、无需清洗的小龙虾一经上市就赢得一致好评。“58元1斤!”百折不挠的谭光胜收获了生态养殖的第一桶金。
突破
要带领更多老百姓一起发家致富
乐于学习、善于分享的小两口解决好了田里的问题,开始在农场的附加值上做文章。在稻虾田边栽种桃树,在田埂上栽中药材,田边的土地被充分利用起来,番茄、青椒、茄子、四季豆等绿色蔬菜一应俱全。
“胡家镇地势平坦,田多土少,隆昌河、龙市河蜿蜒而过,发展稻虾具有先天优势,许多老百姓都自发开始搞起了稻虾养殖。”谭光胜说:“我做了很多年的餐饮,有销售方面的资源,目前我不仅养虾,也收虾,帮助周边的散户实现更好的收入!”
转眼,谭光胜的农场已在胡家有三个年头,从2018的艰难起步到2019的成长收获,从2020年的疫情重挫到2021年的行情看涨。作为胡家第一批稻虾养殖大户叶顶华说:“我今年75岁了,养的小龙虾都是小谭帮着我卖,小伙子很实诚,交给他我放心!”一传十、十传百,如今谭光胜已成为胡家众多养殖户、散户信任的“销售专家”。
本文来自【四川日报-川观新闻】,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