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湖湿地。顾祥忠
本报记者张忠明通讯员尹峰
中国江苏网3月21日讯近日,省统计局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2015年,我市生态文明建设总体成效为89%,比2014年提升4.8个百分点,居全省第一。此外,我市空气质量、水资源保护等大部分相关指标满意率居全省前列。
近年来,我市牢固树立“改善生态环境就是优化发展环境,创造生态优势就是再造发展优势”的理念,探索出一条生态文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如今,普通大众在感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也在享受生态宜居带来的舒适和惬意。
用生态背景描述台州转型发展的“绿色”,用生态环境优势凸显台州转型发展的优势。市委书记兰指出,泰州要进一步深化认识,真正把“十三五”发展进程打造成绿色发展导向的发展过程、生态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的发展过程、经济与生态良性互动的发展过程,努力走出一条更加注重质量效益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发展道路。
顶层设计,高水平推进生态建设
顶层设计是生态创造的机制保障,是生态建设的动力保障。从坚持“生态立市”到环境保护优先,台州的发展始终遵循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相融合、城市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轨道。
在台州,抓“一号位”已成为分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手段。以市政府主要负责人为组长,市委、市政府分管负责人为副组长,各市(区)政府及市有关部门、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生态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创建工作督导推进会。层层签订目标责任状,制定考核奖惩办法和实施细则,建立健全监督通报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强化各级党政“一把手”的“第一责任”生态创建。2014年,泰州将生态创建工作完成情况纳入各地各部门效能建设和绩效管理考核,由三项文明考核加分项改为强制性项,实行“一票否决”,有效强化创建工作行政驱动力。
与时俱进加强生态建设规划指导。“十二五”以来,我市相继发布《泰州市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泰州市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同时已被环境保护部列为国家试点,即将召开专家评审会议。多项环境保护专项规划有机衔接协调,实施环境保护源头治理。
生态城市建设资金纳入各级财政预算,环保投资增速高于经济增速。这些刚性措施为创作工作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保障。而且,近年来,市政府不断完善政府资本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企业投资、争取上级支持的多元化投资机制,激活了生态建设“一江春水”。投入4.2亿元建设台州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投入10亿元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并设立5000万元设立生态城市创建专项资金。2014年,全市生态环境保护投入113.5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3.77%。
美丽的城市和俄罗斯
基于上述目标,率先实施的周山河生态工程,年内全面建成后,景观绿化面积100万平方米,总用地面积3500亩。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个项目,舟山河和天德湖将连接凤凰河和南关河两大水系,将老城区和新城区水系连为一体,同时打造南部新城区自然、生态、多功能的风光带,形成厚重、优美的新城区生态景观空间。
“城离足三里不远,但蜿蜒的廓形其实与水相连”,古城“双水绕城”的美景即将重现。
总面积26平方公里的琴湖湿地是台州人的骄傲。在这里,池塘纵横交错,海滩和池塘成为方圆,珍稀鸟类栖息,海鸥和苍鹭飞翔,市民在这里享受城市的“生态氧吧”。依靠生态湿度
地打造的溱湖旅游景区获批国家5A级景区,并入选首批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绿色,是城市的主色调。市区实施“空转绿”工程,利用主城区闲置空地新增绿化55处,共计1365亩。以湿地涵养、高效农业为依托,建设中心城市北部生态区;加大长江岸线资源保护,建设以长江湿地、滨江森林为主的原生态长江绿带,全市基本形成一南一北两条“生态走廊”。目前,全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绿地率分别达到40.53%、36.8%,人均公园绿地面积9.28平方米,基本形成了步步见绿、景随步换、触景生情的城市道路新格局。
变美的,不仅是城市,还有广袤的农村。近年来,全市共完成8274个村庄环境整治任务,建成三星级康居乡村87个,二星级康居乡村324个,一星级康居乡村1951个,环境整洁村5912个。2014年,我市村庄环境整治通过省级全域考核验收,并获省人居环境范例奖。
如今,无论哪一个季节,穿行在大街小巷,都能感受到一个清新的泰州。
近年来实施的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让泰州的天空正越来越蓝。2015年,全市PM2.5平均浓度较2013年考核基准数下降21%,降幅居全省第5位,达到省优秀考核等次。为了改善水环境质量,近年来,全市累计投入约93亿元用于水利建设。相关检测显示,全市主要断面水质达标率94.8%,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十二五”全市地表水优良率达83.3%,排名全省第一。
一座城市的气质,在生态文明的浸润与渗透下,焕然一新。
转型升级,让产业与环境友好发展
新常态下,区域竞争日趋激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泰州的选择是,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经济发展,靠产业结构调整之手调“绿”调优。而这,也为泰州生态文明建设添上浓重一笔。
在集聚中加快结构调整,在结构调整中提质增效,成为泰州产业发展的主旋律。通过深入实施转型升级“双百”工程和“新兴产业双倍增计划”,全力打造具有泰州特色的产业体系。统计显示,2014年,我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突破4000亿元,增长17.8%,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41.2%。实现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能源等新兴产业产值3901.79亿元,增长16.8%,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40.2%。值得一提的是,作为我国首家国家级医药高新区,泰州医药高新区逐步进入重大项目推进和产业集聚发展的加速期,成为我市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目前区内共引进421家国内外医药企业,包括阿斯利康、勃林格殷格翰等8家世界500强药企。
破解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对立的“魔咒”,泰州正在践行自己的一个又一个“良方”。
在姜堰,稻田纵横,良田沃土,清水环绕,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的硕果累累,勾画出全省唯一的国家农业改革与建设试点地区的新貌。而这,仅是泰州积极推进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一帧缩影。
高效农业,现代生态农业体系,成为泰州农业发展的热词。全市建成规模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区79个,建成区面积3.34万公顷,高效设施农业、高效设施渔业面积占比分别达12%、25%,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9%。因地制宜发展以特色产品为主导的农业产业化经济,全市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累计达241家,形成了大闸蟹、银杏、芋头、脱水蔬菜等一系列全国知名的特色农产品集群。建成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基地451.8多万亩,拥有有机食品品牌15个、绿色食品202个、无公害食品1855个,初步构建了现代生态农业体系。
后劲十足的现代服务业,绽放出别样的精彩。通过大力实施服务业提速升级“四大工程”,建成泰州医药科技创业园、泰州城北物流园区、姜堰高新技术创业中心等8家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其中4家进入百亿级行列。
值得一提的是,生态旅游如今已成为泰州现代服务业的点睛之笔。
阳春三月,泰兴市黄桥镇祁巷村游客云集。该村围绕小南湖打造特色乡村景观旅游,建成了农家乐、真人CS、卡丁车、跑马场等一批常年旅游观光项目,年接待中外游客30万人次,旅游业年营业收入达2000多万元。
“十二五”期间,我市加大对生态资源的保护开发力度,先后打造了凤城河风景区、千垛菜花景区、李中水上森林、泰兴古银杏公园、秋雪湖生态景区等一大批生态旅游精品,拥有A级景区37家(5A景区1家、4A景区7家)。2014年,全市接待国内旅游者1848万人次,增长12.7%,实现旅游收入213.63亿元。根据2015年制定实施的《泰州市旅游业跃升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到2017年底,全市旅游业总收入力争350亿元,年接待国内外游客突破2600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