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就业和创业的区别和联系 就业者和创业者的区别

近年来,依托互联网平台的新型就业形式不断增多。这些新就业形式就业容量大、出入境门槛低、灵活性强、兼职性强,成为吸纳就业的重要渠道。特别是在疫情防控期间,网络送餐员、网医等新就业形态的员工迅速“补位”,助力保障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

中山“新就业”现状如何?近日,国家统计局中山调查队(以下简称“国调”)对中山市332名新入职员工进行了专项调查。结果显示,新业态就业呈现“三高一低”特征(男性比例较高、学历较高、工作时间较长、年龄较低)。新业态是“稳就业”的重要途径,有助于拓宽就业渠道,挖掘就业潜力,增加工作收入。但也面临着法律法规不适应、社会保障不完善、就业管理不规范、工作状态不稳定等问题。

人员:

超70%为男性,多数每天工作超8小时

据调查,男性在中山就业人口中占比较高的比例。从性别分布来看,男性占70.1%,女性占29.9%,男性比例远高于女性。特别是在汽车服务(如特快列车、专车、代驾)、物流服务(如快递、货运、跑腿、代理)、承接生产订单(如实物生产、软件编程)等新业态从业人员较多的行业,男性从业人员优势明显。在商品交易中,

员工学历更高。与传统行业就业相比,新业态就业更依赖互联网,吸引更多高学历人才。受访者中,大专以上学历占18.4%,大专以上学历占15.4%。新业态从业人员学历较高。

平均工作时间更长。调查显示,新业态从业人员平均工作时间在8小时及以下、8-10小时、12小时及以上的比例分别为19.9%、35.3%、21.9%和22.9%,超过80%的受访者平均每天工作时间在8小时以上。

员工更年轻。从受访者的年龄分布来看,20岁以下的占1.5%,21-30岁的占36.3%,31-40岁的占36.6%,41-50岁的占22.4%,50岁以上的占3.5%。超过70%的新员工年龄在40岁以下。

形势:

92%是全职,超5成月收入高于5000元

随着共享经济、平台经济等一大批新经济、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出现,不仅降低了很多职业的就业门槛,也提供了更加灵活的就业选择和创业机会。很多失业者或无业人员依靠新的商业业态实现就业,并将其作为长期的职业选择。

调查显示,92.0%的受访者是全职,只有8.0%是兼职。中山市石齐区的梁潇说,他从工厂出来后选择做滴滴司机。他原本想成为一个过渡。后来他发现滴滴司机工作时间灵活,多劳多得,比在工厂挣得多。他最终选择做一名全职司机。他已经工作一年多了,暂时没有换工作的打算。

新业态就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劳动力市场的就业压力。

受访者中,选择从事新业态(选择题)的原因相对多样,42.7%的人认为工作是自由的,时间是可支配的;29.6%认为就业门槛低;24.5%源于自身利益;19.6%认为薪资福利待遇好;18.8%认为发展前景良好并提前抢占市场;18.0%是暂时的过渡,一边做一边找其他工作。收入方面,新业态从业人员整体水平相对较高。据调查,月均收入在2000元以下的占5.5%,2001-5000元的占42.8%,5001-1万元的占44.2%,1万元以上的占7.5%。超过50%的受访者平均月收入高于5000元。

疫情以来,网络经济、平台经济等新业态逆势增长,推动了互联网就业的兴起,形成了新业态就业的新趋势。调查显示,40.4%的受访者从事现工作不到一年,34.3%从事1-2年,17.9%从事2-5年,7.4%从事5年以上。从事新业态就业的人员中,80%以上认同当前的就业形势。

trong>难题:


缺少社会保障,工作稳定性不强


国中调调研报告显示,新业态就业也面临法规制度不适应、社会保障不完善、用工管理不规范、工作状态不稳定等四大难题。


由于工作方式、地点、时间等相对灵活,从传统角度难以界定新业态就业者与企业的从属关系,我国现行劳动保障法律的适用以企业与劳动者之间具备劳动关系为前提,新业态就业群体因劳动关系不够规范,相关权益难以得到充分保障。


新业态就业人员因收入、户籍、缴费比例等压力仍然存在没有参保或断保现象。新业态就业人员在从业过程中遇到困难方面,33.3%主要是“缺少相关社会保险保障”。访谈中发现,20.9%的受访者是自已缴纳社保(如以灵活就业人员身份缴纳),47.7%是公司(平台)缴纳,2.0%在其他单位缴纳,26.4%未缴纳,3.0%不清楚是否缴纳。外卖骑手张先生表示签约站点没有为骑手购买相关的人身意外保险和社保医保等基本保险,工作期间受到交通意外伤害风险相比其他风险较高,对保险不到位有一定担心。


新业态用工中,很多劳动者是以非全日制、临时性、弹性工作等形式进行就业。现有的劳动用工管理模式已不再适用于新业态用工的情况。而在这些新业态中,承接劳动者与企业之间的还有第三方平台,为企业和劳动者同时服务。这样三方关系之下,管理规范和要求都是原政策法规里没有明确的,存在政策空白,劳动者、企业、第三方平台都没有得到有效的法律保障。调研发现,41.7%的新业态用工人员与工作单位签订正规劳动合同,12.5%签订业务外包合同,15.0%属于劳务派遣,1.0%属于民事合作,2.5%只有口头协议,24.4%没有任何劳动合同。在从业过程中遇到困难方面,11.6%的受访者认为因用工关系不规范导致维权较难。


在劳动强度方面,新就业形态很多行业都是实行订单制,多劳多得,从业者为保证一定收入需保持高强度作业,从工作时长来看,超过八成受访者平均每天工作时间高于8小时,其中每天工作12小时以上的占22.9%。


新业态用工中准入门槛较低,受政策影响较明显,人员流动性较大,工作稳定性不强。调研发现,48.8%的受访者表示后续一段时间内会继续从事目前工作,超过一半的受访者表示准备换工作或者暂时先做着,有合适的再换。


新业态就业人员对政府提供支持有所期盼。多选情况下,60.5%希望完善相应就业政策和服务,43.8%希望加强工资支付保障,44.1%希望改善社会保险政策,40.3%希望维护好相应劳动权益,34.7%希望加强技能培训,18.8%希望加强法律援助。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 廖瀚


【图片】资料图


【通讯员】国中调


【作者】 廖瀚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来源:南方+ - 创造更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