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刘宝实习生石冰冰
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趋势的推进,大学生创业逐渐成为一种趋势。旺盛的年龄是大学生天然的、无可争议的优势。在大力鼓励创新创业的今天,大学生的新鲜血液无疑成为创业大军中最闪亮的一抹。为创业者保驾护航的最强力量是国家的政策支持。
最近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发布,为大学生休学创业提供了一定的制度保障,同时完善了弹性学制。规定允许新生申请保留入学资格创业。入学后还可以申请休学创业,实行相应的学分制;对于已经辍学创业的学生,也可以单独规定最长学习年限,鼓励大学生加入创业行列。
这是教育部2014年12月10日第二次发布“高校要建立弹性学制,允许学生离校创业”的通知,随后明确了离校创业的相关内容和详细规定。这一政策的发布,投下了一缕阳光,一方面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引导和鼓励措施,另一方面也让人深刻剖析大学生创业的深层原因,探究其利弊得失。
咋?我国大学生回报率低就业难
“大学生休学创业政策紧急落地的主要原因是为了解决长期存在的就业问题,以提高我国大学生的回流率和用好骨干。“有学者认为,这是完成辍学创业政策的主要原因。
《中国青年报》最近发表了一篇推送文章,题为《读书和不上大学的差距悄悄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文章引用清华大学李洪斌教授演讲的部分内容,指出“除去学生的先天能力和家庭背景因素后,中国大学教育的平均回报率大多在6%~10%,而高中教育的回报率几乎为零。”所谓“教育投资回报”,是指一个人多接受一年教育后,工作后能得到多少回报。与此同时,本文呈现了美国联邦储备银行经济学家的研究成果:全球大学平均回报率在14%至15%之间的一般数据。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大学的回报率与世界平均水平的差距。
“大学生个人能力不足是回报率低的主要原因。”本文指出了高校扩招带来的弊端。自从我国高校实施扩招政策以来,很多普通高校的教育质量都出现了下滑。“我认为不应该在中国现有的教育体系下实施。”张,广州一所大学的学生。众所周知,在我国目前的教育体制下,相比高三的紧张学习状态,大学特别宽松,导致学生能力不足,逃课浑水摸鱼,影响了我国大学的回报率。
据了解,我国大学生回报率低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就业困难。在“毕业就失业”的大趋势下,很多大学生在饱和的就业市场面前畏首畏尾,成千上万的大学毕业生踏出校门,住在家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2016年相关就业报告显示,2016年高校毕业生765万人,就业压力较大。应该鼓励学生创新和创业。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教育部对大学生的辍学创业政策是公众关注的焦点。
利?大学生创业军中的一剂兴奋药
根据湖北省武汉市统计局的统计,武汉是中国大学生人数最多的城市,拥有庞大的学生群体,这不仅给武汉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90岁辍学创业的学生《爱情故事》创始人傅小龙,2014年10月在嘉园获得了1000万元的投资金额。他是一位有成就的企业家明星,也是吴春燕在采访中推荐的企业家。“他平时不接受采访,比较低调”。当记者表示想通过傅晓龙联系她时,吴春燕说。傅晓龙创业的时候,国家还没有明确表示他要退学创业
关政策,各方面条件都不太成熟,所以对于2017年最新出台的“鼓励休学创业”举措,他还不算是受益者。那么此政策下发,一线工作人员有何看法?“实践出真知,现在大学能学到的东西太有限,四年拿一个学历,社会上真正需要用的东西都没学到,技术、人际这些都需要实际锻炼,而休学创业可以让想创业的学生得到成长,是好的开始。”吴春艳表示。在北京、深圳、杭州等创业先锋城市,大学生创业群体的数量庞大惊人,许多高校甚至推出创业协会等组织。广州某高校创业协会指导老师张先生有些兴奋地表示,休学创业是很新的一个政策,刚落地不到半个月,作为指导老师,看到这样改进,还是挺兴奋的,毕竟也算是解决了学生的“后顾之忧”。
据数据统计,我国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仅在2%~5%之间,大部分在校生创业面临的结果几乎都是失败,吴春艳说:“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低,是因为他们缺少经验和知识,很多东西需要观摩并参与才能得到。眼高手低是许多大学创业者的通病,他们没有足够的能力来支持自己的想法,所以容易失败。休学创业的执行,或许能有效改善这一问题,从而提高创业成功率。”
记者从采访资料中整合发现,无论是刚毕业的青年人,还是未毕业的大学生,都对休学创业政策给予了一定的肯定和支持,认为就国家层面而言,此政策的发布,证明国家已意识到教育体制的问题,并正在改进。在广州读书的大四学生何珮宁,大二开始创业,现已拥有两家实体餐饮店,在接受记者采访的过程中,她还在里里外外地忙碌着。“当初我创业的时候也有考虑过休学,但当时好像没有明确换学分制度,考虑到自身情况,我还是选择兼顾学业和事业,很辛苦。所以我觉得这个政策很好,很人性化,给那些想创业又担心学业的人免去了不少困难!”何珮宁以一个过来人的视角,给这个政策点了赞。
弊?能给学生一条可进退的康庄大道
“休学创业都能被鼓励了,那大学还有学生嘛!”、“在我国应试教育大背景下,许多学生寒窗苦读十余载,跨过高考的独木桥后,选择休学创业,什么都不懂,没有实践经验,不靠谱,也容易失败。”采访过程中,类似这样的言论源源不绝,更是有人士坦言:“我国大学生创业成功,不在于休学创业,而在于完成自我知识的积累和充实,以俞敏洪、马云为例,二者都是在担任大学教师后,加深了自身的思考与沉淀,从而使创业取得成功”。穿过充满质疑声的空气,记者带着这些的疑问拨通了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大学生创业创新项目指导老师肖季芳的电话。
面对这些问题,肖季芳表示,国家出台明确政策鼓励大学生创业是有弹性的,并未强制要求,从此前的调查数据上看,仅有40%的学生表示有意愿休学创业,而真正会选择休学创业的学生更是少之又少,因而大学无学生可教的情况微乎其微。
“这个政策在某种程度上还给了大学生二次审视专业的机会。不管是还未入学的准大一新生,还是已经在读的在校生,都在入学前就已知晓大学所学专业,而此时有创业想法的学生选择休学全心创业的领域,大多不会离自身专业太远,实际上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刻的了解社会对这个领域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当学生结束休学期回到课堂,自然会加强其对这一领域知识学习的主动性;对于在创业过程中失败或者厌倦该领域的学生,回归校园后也可申请更换专业。当然,也不排除有部分学生创业领域与所学专业无关的情况,这样的创业体验同样可以让学生了解技术、知识等对一个行业的影响,使其更珍惜校园学习的机会,积极影响周围未参与创业的同学,完成‘休学创业是为了更好地学习、创业’的良性循环,而这并不耽误学生完成自我积累。”肖季芳说。
“这其实颇有几分相辅相成的味道,这样的国家政策显然明智地给了我国大学生一条可退可进的康庄大道”。肖季芳饶有兴致地说着,“从学生的角度看,相当于让学生在审视自身条件的前提下,多了一种选择。而就国家的角度而言,此政策不仅能有效利用学生的创新能力,而且也可在数量和质量上大大缓解就业压力,何乐不为?”
链接
休学创业相关政策梳理
2014年:《教育部关于做好201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中规定,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竞赛、创业模拟等实践活动,着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高校要建立弹性学制,允许在校学生休学创业。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提出,各高校要设置合理的创新创业学分,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探索将学生开展创新实验、发表论文、获得专利和自主创业等情况折算为学分,将学生参与课题研究、项目实验等活动认定为课堂学习。为有意愿有潜质的学生制定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计划,建立创新创业档案和成绩单,客观记录并量化评价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情况。实施弹性学制,放宽学生修业年限,允许调整学业进程、保留学籍休学创新创业。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2017修订版第十七条规定,学生参加创新创业、社会实践等活动以及发表论文、获得专利授权等与专业学习、学业要求相关的经历、成果,可以折算为学分,计入学业成绩。第二十六条规定,学校可以根据情况建立并实行灵活的学习制度。对休学创业的学生,可以单独规定最长学习年限,并简化休学批准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