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缝进小棉袄,针线牵动家乡情
本文发表于2020年第10期《农村青年》
文/ 双泉 乐涛
很多年前,每到深秋,奶奶总会拿起针线给孩子做冬装。小棉袄,厚毛衣,每一针一线都倾注了奶奶的心血。在最冷的冬天,只要有一件小棉袄,就足以御寒。
对于吴和吴家楼子村的村民来说,这些小棉袄不仅能帮助他们抵御严寒,还能带领他们脱贫致富。
返乡创业小棉袄
吴是山东省临沂市沂水县杨庄镇吴家楼子村人。高中毕业后,他像大多数农村青年一样,离开家乡到临沂罗进肉制品有限公司工作,由于工作态度端正,工作努力,很快得到来自农村的同事和领导的认可。连续五年被集团评为优秀员工,2004年还被评为岚山区优秀共青团员。
虽然工作越来越红火,吴心里始终有个疙瘩。在城市里,他每年都能看到高楼从地上拔地而起,身边人的生活也越来越好,但每次回到家乡,他的乡愁所在的地方却越来越压抑。看到年迈的阿姨还在努力填饱家里的肚子,看到村里的年轻人越来越少,留守儿童越来越多,看到路边杂草丛生,房屋破烂,吴很不高兴。
我能怎么做呢?他一遍又一遍地问自己。经过长期的思想斗争和多次回乡走访,2013年,吴以家庭成员身份,放弃了在临沂的稳定工作和舒适生活,回到沂水县杨庄镇吴家楼子村,开始了沂蒙棉袄的新征程。
穿着沂蒙小棉袄的孩子(右)
之所以选择棉袄创业,首先源于他对沂蒙棉袄的了解。这种棉袄是手工制作的,卫生保暖效果好;不仅如此,还承载了很多人的童年记忆。而且在城市工作的经历让他觉得这种传统工艺在未来会有很大的市场。当都市人开始追求个性化服装时,小棉袄的机会来了。
创业愈难,乡情却深
回家,建厂,买设备,一切顺利。在人力方面,吴仔细考虑了一下,伍家楼子里年轻人很少,但是留下来的老人很多。这些老人大多有缝制沂蒙棉袄的本事。让他们来工厂上班,既能消磨闲暇时间,又能贴补家用。当吴来到这些老人院时,他几乎不太注意,工厂有足够的“工人”。2013年底,位于伍家楼子的沂蒙小棉袄加工厂投产。
老人正在缝制沂蒙小棉袄
创业永远不会一帆风顺。很多人听说吴要办一个小棉袄加工厂,都觉得他“疯了”。
“小棉袄?加工厂?”
“他还穿小棉袄吗?”
“还穿这个的年轻人?”
“据北京方面称,这令人困惑。”
没多久,这家小棉袄加工厂就因为订单不足而陷入资金周转的困境。2014年底,工厂
资金已经无法承担老人们的工资。没想到的是,加工厂里的婶子大娘察觉到了他的为难,纷纷说:“俺多这一千块钱也能过,少这一千块钱也能行。钱你别犯愁,先聚大事花,工钱你啥时有啥时给……”朴实的一席话让吴照京久久不能平静,面对一张张写满沧桑但满含关爱的笑脸,吴照京坚定了信心,立誓一定要尽己所能,回报乡邻。
重宣传、贴时尚,小棉袄重新振作
经历了前期的种种挫折,吴照京总结教训,开始重点抓宣传。为了让更多人了解沂蒙小棉袄,他积极利用直播平台,对老人缝制棉袄的过程进行直播,在网络平台引起了不小反响。另一方面,为了贴合现代消费者的审美和喜好,他扩建了加工厂的展厅,并邀请专业团队设计新棉袄,样式更贴合现代审美。但不管怎样改变,吴照京始终坚持手工缝制棉袄,坚持棉花和布料的高质量。

沂蒙小棉袄展览
好消息接二连三:听闻吴照京返乡开办沂蒙小棉袄工厂的情况后,当地各级党委政府和共青团组织纷纷伸出援手,免费为他在县城里提供了固定展厅。沂水团县委联合山东沂水农村商业银行出台了“贷动青春——青年创业贷”贷款项目,以支持创业青年解决创业资金不足的难题,吴照京也同时享受了贷款优惠。
所有的辛苦都没有白费,吴照京和他的沂蒙小棉袄重新焕发生机。全国各地的订单接踵而来,加工厂的用工量也不断增加。如今,吴家楼子及周边村庄在加工厂工作的老人有将近50人,小棉袄加工厂越做越大。
今天的沂蒙小棉袄加工厂,一直传承着沂蒙传统手工艺。近两年来,小棉袄系列产品获评“临沂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工厂年产儿童手工小棉袄和中老年棉衣2万余套,实现销售额200余万元,产品更是远销济南、北京等城市。
致富不忘老乡
事业有了起色后,吴照京没有忘记自己回乡的初衷,没有忘记在创业初期帮助他的每一位乡邻。
几年间,他为村里安装了24盏太阳能路灯,使整个小山村的夜晚告别黑暗;利用微信,建起了公益微联盟平台,把远方的游子和家乡重新联系在一起;组建了村里第一支秧歌队和广场舞队伍,并配齐了服装道具,丰富了村中老人的生活;组织举办了“乡村春晚”,歌唱、舞蹈等节目精彩上演,为贫困家庭、常年分居两地家庭提供了交流感情的平台;春节期间举办趣味运动会,回味儿时的经典游戏;针对留守儿童无人看管问题,他积极联系爱心人士,配置桌椅、书本,义务开办了“山里的国学班”,并亲自设计裁制国学服装,邀请附近学校的教师免费教授国学知识……
不仅如此,他还注册成立益农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搭建微商平台,带动16户贫困户种植草莓、粘玉米、红薯、五谷、蓝莓及时令果蔬等特色农产品,通过网店销售,户均年可增收2400元。杨庄镇吴楼子村贫困户、82岁的吴世明大爷,老伴常年卧病在床,全家仅靠一亩六分地的菜园支撑生活开销。在吴照京的帮助下,经过微信转发宣传,短短不到一周的时间,大爷的1600多斤土豆全部被个人、周边饭店、单位食堂抢购。大爷高兴得合不拢嘴,逢人便夸:“靠我自己得卖一个多月,这不到一个星期就用手机给卖完了,多亏了这个小伙子!”
吴照京常用“我的团队”来称呼加工厂内的婶子大娘,一个看似时髦的称呼,体现的是一份担当,更是一种情怀。他常用“尽力所能及之力,做力所能及之事”这句话自勉。我们相信他和他的团队一定能越办越好,家乡越来越振兴。
终审:蔺玉红
审校:李志国 刘朱婴
编辑:刘树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