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阿姨!给你个好消息!我考了471分!”6月23日上午,这条短微信让肝移植中心瞬间“爆炸”,一条“小浩(化名)考上大学”的消息一下子传开,几个熟悉的医护人员表示,他们和孩子考上大学一样开心。家喻户晓的小浩,是河北省石家庄市的一名普通考生。今年河北省高考理科他考了471分,比两条线高了92分。
小豪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早在14年前,也就是2005年,年仅4岁的他肝脏衰竭,在浙江大学第一医院成功移植了母亲一半的肝脏后才活了下来。如今14年过去了,他不仅健康成长,还顺利考上了大学。在医护人员心目中,他是浙江大学第一医院的“高考英雄”,也是自己的“人生赢家”!
小豪的近照是2019年6月24日为医院拍摄的
6月24日,带着高考的好消息,小豪乘火车抵达杭州,前往浙江大学第一医院进行全面健康检查。在病房里,我们遇到了这个阳光又懂事的男孩。
14年前,我4岁的儿子患了肝衰竭
母亲割肝救儿子
肖浩对器官移植的记忆已经有些模糊,毕竟当时他才4岁。但他永远不会忘记的是,母亲“割肝救子”,是浙江大学第一医院肝移植中心给的大一新生。
2001年,小豪出生后不久就被发现患有先天性糖原累积病,这是一种比较罕见的隐形遗传病。患者不能正常代谢糖原,对人体器官危害极大。“孩子不会长大,最终肝脏会衰竭。”医生的预测让小浩的家人陷入绝望。
2005年,病情进展导致小豪出现肝衰竭迹象,肝移植是他唯一的生存之道。但是当我们放眼全国,儿童肝移植去了哪里?移植的肝脏来自哪里?一家人南下,来到浙江大学第一医院,找到了中国工程院院士郑树森教授。
当时小豪的病情非常危急,不得不尽快接受肝移植。在郑树森院士和梁廷波教授肝移植团队的科学论证下,在与家人充分沟通的情况下,他决定给小浩做一次亲代肝移植。匹配后,我妈的左肝终于移植到了小浩的身体里,据说“做妈妈刚刚好”。这位十月怀胎的母亲又给了小浩新的生命。
手术结束后,郑树森院士和小浩为医院合影留念
这14年的肝移植让我活得像个正常人
医学带来生命的可能性有多大?或许,小豪就是一个答案。
“好兄弟!”第一次见到小豪的时候,那个皮肤黝黑,身高1.7米左右的男孩非常有礼貌地跟我打招呼。谈及移植带来的变化,他笑着说:“像正常人一样生活”。“读完初中,我没有刻意提自己做过手术,也没有做什么特别的事情。体育课还在进行。我非常喜欢跑步和篮球,可以和同学一起玩。”事实上,小豪在2010年和2012年参加了4届全国移植运动会,在跳远、跑步、铅球和接力赛中获得7枚金牌和2枚银牌。
药,让他的生活更加精彩!
图片由小豪在第四届全国移植运动会医院就诊提供
从小生长在一个农民家庭,经过移植,小豪从小就很懂事。自从上了初中,小豪似乎一夜之间长大了,像个男人一样帮家人分担。每一.
周末回到家,除了完成自己的作业,还会帮父母做做家务,放养家鹅。每年夏天小麦成熟,家里有5、6亩麦田需要及时收割,然后种上玉米,他怕父母忙不过来,暑假期间都会去地里和他(她)们一起干农活、整理麦垛,是家里一把好劳力。医学,让他生活得更美好!
上了高中之后,姐姐出嫁,小浩更加成熟懂事。每年暑假,他还会跟着爸爸去工地干小工,搬砖、给屋顶补漏……他都经历过。“基本上每个暑假能赚2000多块钱,我都把这些钱给家里了,”小浩说,“去年爸爸心脏出了点问题放了两个支架,不能累着。”尽管父母从未跟他提起家里曾举债度日,这个年轻的大男孩,早早将对家庭的责任装在心中。

小浩参加第五届全国移植运动会 医院供图
这次复查,为了省钱,小浩独自一人坐了14个小时的硬座来到杭州,“我和妈妈每次都是硬座来杭州,晚上困了就起来走走,这段时间农活正忙,家里走不开人,第一次一个人来杭州。”对即将到来的大学生活,他非常向往,打算选择一所离家较近的大学,学习电子商务专业,毕业后创业开网店。
“我觉得互联网流量非常大,现在国家也支持创业,我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让父母不用再干重活,不用再这么累。”这个才18周岁的男孩,眼里闪烁的是坚毅的目光。
医学,让他生活得更坚强!
他(她)们见证器官移植技术发展
移植术后14年,小浩从小朋友长成小伙子。曾经是浙大一院“心肝宝贝”的他,每1至2年都会回到浙大一院进行全面的检查,一直很健康。
同样在2005年接受亲体肝移植手术的琪琪,今年也给医护人员发来好消息:“大学毕业了,已经找到工作!”
美好人生在等着他们去书写创造,这一切,都有赖于肝脏移植技术的发展。
器官移植被誉为21世纪医学皇冠上的明珠,浙大一院肝移植学科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师协会器官移植医师分会会长郑树森教授的带领下实现从起步到腾飞、不断创新领跑的巨大发展,移植技术享誉国内外,活体移植、儿童肝移植等技术都处于国内乃至国际领先水平,为无数终末期肝病患者带去生命的希望。
截至目前,浙大一院完成肝移植2661例,其中亲体肝移植累计完成185例,儿童肝移植累计40例。2019年元旦至今完成肝移植13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