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鼓励企业线上线下互动创新视频,寒假创新创业线上培训直播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近日发布第47期《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9.89亿,10至19岁网民占比13.5%,在校学生占比21%。其中,适龄青年群体成为网民中相对较大的群体之一。

互联网是青少年获取信息、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但是网络上的内容五花八门,很容易对心智不健全、自制力弱的青少年造成伤害。不少读者向本报发函,反映青少年上网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呼吁有关方面形成合力,为青少年营造积极健康的网络环境。

青少年模式形同虚设,实名认证系统大打折扣

“从寒假第一天开始,孩子们每天都用手机玩游戏。”来自福建省漳州市的读者涂夏敏(音译)刚刚升入初中,最近迷上了一款持续了几个小时的手机游戏。这让屠很担心。

网络游戏在青少年中很受欢迎,但也让父母担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络游戏用户数达5.18亿,占网民总数的52.4%;移动网络游戏用户达到5.16亿,占移动互联网用户的52.4%。青少年占很大比例。

为防止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相关部门要求网络游戏必须引入青少年模式,在使用时间、时长、功能、浏览内容等方面对青少年的网络行为进行限制和规范。但记者在调查中发现,部分网游的青少年模式存在诸多漏洞,实名制注册等规定也是徒劳无功。

涂夏敏说,为了防止孩子沉迷网络游戏,她开启了青少年模式,并设置了4位密码。只有输入正确的密码才能解除游戏的时间限制。但她很快发现,孩子们玩游戏的时间远远超过了游戏要求的时间限制。原来是孩子在某电商平台花了几块钱买了一个破解这款游戏少年模式的教程,利用一些工具和软件强行破解了密码,成功解除了少年模式的时间限制。

记者发现,除了破解密码之外,还有很多方法可以绕过青少年模式,比如到时间先注销,然后在访客模式下打开玩,或者干脆卸载游戏,重新下载安装。更何况有些网游有VIP特权,只要充值一定金额,就可以获得解除限制的特权。

除了青少年模式,相关部门还明确要求网游实名注册,以达到甄别用户年龄的目的。然而,事实上,许多平台和游戏已经想尽一切办法规避这一规定。有的提供第三方账号登录方式,规避实名注册系统的监管。有的要求实名制注册,但只需要输入自己的身份证号码,用父母的身份证号码注册,甚至可以随意在网上找一个身份证号码,这样就可以顺利避开监管。

“一些网络游戏不仅没有严格限制青少年注册,反而主动模糊青少年身份,有意无意地针对青少年,诱导他们沉迷网络游戏。”上海读者陈辰表示,日益壮大的年轻网民群体蕴含着巨大的商业利益,而开放实名认证、识别年轻人身份的规定实际上与企业的商业利益相冲突,因此部分游戏运营商并不积极推行实名认证制度。

直播内容没有监管,平台打赏缺乏限制

近年来,直播逐渐成为互联网行业的热点,吸引了大量网友观看,其中不乏不少青少年。然而,一些在线平台缺乏内容控制和监督,这为带有软色情和暴力的直播打开了大门。平台赚了很多钱,但青年群体却深受其害。

根据相关部门的要求,直播平台应搭建针对青少年的内容池,提供适合青少年观看的内容。然而,在调查中,记者发现一些直播平台的青春模式并没有搭建专属内容池,或者专属内容池出现了同质化和劣质化的问题。记者随机打开一款下载量最高的手机直播软件,选择进入青春模式。很快,他就抓到了一个带着色情意味的主播摆姿势跳舞,显然不适合青少年观看。此外,还有暴力、恐怖等内容的直播视频,说明这款软件的青春模式并没有对直播内容进行筛选和筛选。

此外,一些不法分子利用网络直播诱骗青少年进行淫秽表演。国家扫黄打非办公室此前公布了一些案例。比如广东省肇庆市公安局深度侦办的“口袋娱乐”直播平台案,犯罪团伙组织诱骗未成年人进行淫秽表演。警方在15个省份抓获犯罪嫌疑人112名,解救未成年人36名,冻结扣押资金1200多万元。

“对于网络直播中出现的色情‘擦边球’等问题,相关部门要零容忍,坚决依法打击。”河北省唐山市读者钟认为,一方面,要加强监管,督促互联网企业主动履行内容管理主体责任

一方面要深挖彻查,依法严惩违法犯罪分子。


“我家孩子14岁了,喜欢看一些自然、科技类的视频,但有些平台推送的内容制作粗糙、内容低劣,有的甚至还存在常识错误。”北京读者王兆晶表示,不同年龄段的青少年对内容需求存在很大差异,如果平台把一些错漏百出的视频推送给青少年观看,很可能对孩子的学习造成不良影响。


此外,还有不少读者对青少年观看直播时的“打赏”问题提出意见建议。陕西榆林市读者刘启光反映,有些直播平台的青少年模式仅限于观看直播页面,但用户仍可任意打赏,或者进入商城消费。“青少年往往对金钱缺乏具体概念,尤其是在网络上,金钱变成了一串数字,很容易使青少年出于跟风、炫耀等心理过度‘打赏’而不自知。”刘启光说,近年来,青少年打赏巨款的新闻屡见不鲜,除了进一步健全完善法律法规外,还应当对青少年使用支付功能采取一定限制,从源头上解决这一问题。


相关部门要精准施策,企业、家长也要各司其职


6月1日,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即将实施,其中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单设一章,明确规定: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不得向未成年人提供诱导其沉迷的产品和服务;网络游戏、网络直播、网络音视频、网络社交等网络服务提供者应当针对未成年人使用其服务设置相应的时间管理、权限管理、消费管理等功能。


“青少年专属内容池内容同质化、劣质化,意味着相应平台内容的种类有限,或者不符合青少年的需求,容易促使他们产生绕过青少年模式限制的想法。”北京市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党委书记许泽玮表示,为了让网络游戏、直播平台对青少年更加友好,互联网企业应该严格落实主体责任,一方面要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监管部门规章,建立真正发挥限制作用的青少年模式,另一方面也要对青少年模式的后台数据、推送内容进行常态化运营,提供优质内容才能与用户形成良性互动,不能放任不管。


“相关部门除了加强监管,还要在青少年模式的实施细节上精准施策。”许泽玮认为,目前,对于适宜青少年观看内容的管理还有待加强,“究竟哪些内容是青少年应该看的,哪些是不应该看的;哪些适合13岁孩子,哪些适合15岁孩子,缺少明确界定。”


一些互联网企业反映,用户在进行游戏充值、直播“打赏”之前,都经过了实名认证,系统难以界定是否为实名认证本人的行为。对此,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杨钢元建议引入人脸识别技术,任何用户进行支付消费前,均须开启人脸识别,只有实名认证信息和人脸识别相匹配时,方可进入下一步支付消费程序。


“即便每款软件的青少年模式都能有效运行,还会有新问题产生。比如,一款软件限时使用40分钟,但手机中多款软件叠加,青少年上网总时长仍无法控制,难以解决沉迷网络问题。”杨钢元建议,是否可以开发一款汇总手机中各类软件使用时长的软件,分析各软件实际使用信息,家长也可以事前设置总时长,一旦超时,还可以远程控制。


湖北武汉市读者李亢认为,很多家长或是客观上对互联网缺乏了解、不够适应,或者主观上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没能发挥监护人应尽义务、承担起责任,“家长要对孩子多一些关心,多一些看管,多一些兴趣引导,出现问题后不能一味归咎游戏、直播平台”。此外,学校也应该主动发挥作用,在相关课程中注重网络素质教育,帮助青少年正确理解并使用互联网。


(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