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下列关于道德认识正确的有 关于道德的说法 正确的是

《奇葩说》的导师刘清来到了上面的讲座,讲座的题目是《探寻未解之谜:哲学中的思想实验》,立刻吸引了各个年龄段的观众。7月下旬的一个周日下午,上海图书馆实施了一次罕见的签到。一开始,记者坐在楼梯间,看着近80人从眼前走过,在15分钟内冲到二楼,而楼下700多个位置在开盘前20分钟就被整整齐齐地占满了。

无论是因为流行的“齐派论”造成的破圈,还是因为人们对“哲学的运用”再次产生了好奇,还是因为生活在魔都的上海人有着海派的热爱和惊喜,只有刘清恢复了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哲学教授的身份。在Z时代受到众多网络名人辩论赛节目齐帕的洗礼后,他写诗的热情在年轻时复活,40岁后皈依理想主义。

2个小时的演讲被他拉了3个小时,20个哲学“思想实验”被从容叙述。如果说华东师范大学的课堂就像是在“齐”节目中写论文、演话剧,那么上面的演讲就像是写一首抒情散文诗,用他的哲学思辨和他的现实主义解读,呼唤你去学习,做一个“大桶里的大脑”的学术储备,挠你“一把。”最后,他想告诉你,哲学不仅仅是无用的。它让你在生活中有明有暗的目标。它让你得到思维品质的锤炼。它让你成为一个更有趣、更富有的人,一个更有人情味的人。

哲学问题可简单分为真假、对错、好坏三类领域

刘清在2021年1月发表了《西方现代思想讲义:来一场观念的探险》之后,又在4月发表了《二年以来的西方:2003-2019》,对当代西方的各种思潮都很熟悉

一千个哲学家会有一千种哲学定义。素有“善于解释复杂问题”之称的刘清借用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认为人类有“世界的惊奇”,想知道为什么和是什么,这是人类特有的关切。这种出其不意的质疑可以继续挖掘和培养,深度发展就会形成哲学。随着学科多元化的发展,逐渐演变为哲学问题和哲学家问题,二者并不重合。但有一点是一样的。“得到最终答案并不是哲学的全部意义,甚至也不是它的主要价值。”那么哲学应该给世界什么呢?激发思考,理清思路。

比如刘清,当孩子成绩不好的时候,父母通常会问:你努力了吗?方法,对吗?这意味着你可以通过努力获得好成绩,如果你获得好成绩,你就可以进入一所好学校。但如果换个提问的角度,你会问孩子:你想过什么样的生活?这将打开新的视野。因此,哲学的重要用途之一在于反思或批判性思维:揭示思维的隐含前提,找出可能的逻辑谬误,改变提问的视角或焦点,辨析问题的重点和难点。

思维实验是思维训练的“利器”,也是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研究方法之一。刘清进一步发展,可以呈现一个想象的场景和情节,从而引起直觉或推理的反应和相关的讨论,从而检验特定概念和原则的有效性,特别是那些我们认为理所当然的,包含事实和规范的概念和原则。

一旦稍微使用了一些哲学术语,刘清就会立刻把现场的热门场景拉回来。他给出了三种意识形态实验问题供现场讨论:认知领域的真理、道德领域的对错、伦理领域的好坏。

哲学中的认知问题

关于认知领域的真与假之争,刘清给出的实验颇具哲理性,但却真正打开了听者心中的疑惑。

*普特南的“缸中之脑”,能告诉你世界是客观的吗?

/p6.toutiaoimg.com/large/pgc-image/Seh4s6NCRS3tQz" />

电影《黑客帝国》中,整个世界图景都被呈现为我们大脑中的形成的幻觉


Realism,这个词常被翻为现实主义,在哲学中就是“实在论”的意思。全场鸦雀无声中,刘擎用好听的男中音描述了“如梦初醒”和“缸中之脑”两个思想实验。在电影《黑客帝国》中,整个世界图景都被呈现为我们大脑中的形成的幻觉。实在论的观点是,存在一个外部世界,我们对外部世界的确认依赖于我们的感知,但是你怎么能把感知与梦境或幻觉区分开来呢?就像哲学家普特南的思想实验所表明,如果人就是在缸中的大脑,大脑上插着电极,给大脑一些模拟日常生活的感官刺激,那么你完全会以为你生活在现实世界中,而不会知道自己实际上是一个“缸中的大脑”。


那么我们如何知道外部世界是存在的呢?实际上,对于这个问题,实在论、反实在论以及怀疑论不可知论的观点一直处在争论之中。而常人持有“朴素实在论”观点,并在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因此实在论成为一种最节俭而有合理的假设,那么举证的责任就落在实在论的质疑者那一方。但这个问题仍然没有终结,就慢慢变成了哲学家的问题。“如果我们普通人能知道哲学家是在想这些问题,也是很奇妙的。这就是人类啊。”刘擎不忘给你小小的骄傲人类的暗示。


*特修斯之船:每一个零件都换过了,我还是原来的我吗?


克里特岛回归时搭乘的特修斯之船,当船上的所有木板都被换掉之后,还是原来的那艘船吗?


如果问,在闵行的有樱桃河的华东师大为何还能叫华东师大,人们印象中就是在中山北路的有着丽娃河和“凯旋门”的华东师大?这样的问题被刘擎抛出,看似有些狡辩,但你却很难反驳。由此刘擎引出了哲学中的同一性问题,也是通常意义的身份认同问题。


在希腊作家普鲁塔克的记载中,雅典国王特修斯,从克里特岛回归时搭乘的木船有纪念意义,就一直被保留下来。可是时间久了,船上的木板逐渐腐朽,于是雅典人就要用新的木头更换朽坏的木板,腐烂了一块,就更换一块,最后船上的所有木板都被换掉了。问题来了,最后被换掉了所有部件的这艘船,还是原来的那艘特修斯之船吗?或者是一艘完全不同的船?


同样,如果医学足够发达,我身上的器官换了很多,但只要大脑未换,一般还会认为这是原来的我。“我还是我的条件是什么?这是心灵哲学关于自我同一性的重要问题。”类似这些问题,在刘擎看来,同一性需要建构,需要完整贯通的“叙事”。通过叙事把自我的统一性建构出来。比如,华东师大为何还是华东师大?需要一个有效的叙事来阐明,虽然学校的建筑,教师和学生在不断地改变,但某种精神传统,学风以及一些重要的专业特色仍然在持续。特修斯船为何还能叫下去?因为它的形状未变,给人的象征意义依旧。


所以,这也是讲好中国故事背后的哲学依据。刘擎引申道:多民族国家有多长的历史,新旧中国有何不同?恰当的阐释就非常重要,这就需要一个融贯的故事。无论国家、单位、个人其实都需要融贯的“叙事”。一个年轻人今天经历的失败,若干年后,可能会变成一种财富,因为这些经历可能被重新阐释,并且纳入一个更丰富又具有融贯性的故事中。


“人不是一块石头,已被充满,他是被不断自我重构的,这就是人生精彩所在。”


*色盲颜色专家恢复辨色能力了,她感知的世界还一样吗?


我们何以知道我们知道?看起来绕口令的问题,在现实中却很实在。


一位颜色专家玛丽,她只能分辨黑白,但她熟知颜色的理论知识,比如蓝色的波长在500-450nm(纳米)左右等等,知晓得分毫不差。有一天,超强的医学治好了她的色盲,玛丽看到了五颜六色的世界之后,她对于颜色是否获得了新的知识呢?


刘擎解释说,这个思想实验是在挑战所谓“物理主义”的观点。物理主义坚持世界上所有事物在本质上都是物理过程,人的意识活动也无非是一种更为复杂的物理活动(神经系统的电流脉冲刺激等等)。但这个思想实验试图表明,玛丽在治愈之前,虽然知道一切关于颜色的物理学事实,但仍然不知道颜色是什么样子。这意味着感官体验所引发的意识活动并不能被物理知识所涵盖,这就质疑了物理主义的观点。但后来的研究,又对这种这个质疑提出了反驳。


然后刘擎又转入了另一个问题:是否存在“私人语言”。当我们讨论个人感受,比如说“疼痛”,头疼或者牙疼,我们怎么知道我说的“疼”和你说的“疼”是相同的意思,是同一种疼?因为你并是我,你不能亲身感受到我的疼,反过来也一样。那么,有没有这种可能:我在说疼痛,你也在说疼痛,但我们在说的不是一回事?也许我们大家都在说疼痛的时候,完全是不同意思。这就是哲学家维特根斯坦提出的“私人语言”问题。


刘擎介绍了维特根斯坦的“甲虫游戏”的思想实验,解释说,如果每个人用“甲虫”只是来指称各自盒子里不同的东西(甚至是空盒子),那么“甲虫”这个词就不可能进入我们的日常语言游戏,这个游戏是无法继续下去的。要使得“甲虫”这个词在我们的日常语言游戏中获得意义,它必定是在指称某种公共对象,而不是每个私人对象。疼痛可能指私人的感受,但“疼”这个词要有意义地进入语言游戏,我们的“疼”一定是大致相同的经验,那种完全与众不同的“私人的疼”会在语言游戏中被淘汰掉,被取消或者完全被视为不相干的东西。


三种哲学中的道德问题


谈及道德哲学和政治哲学中的道德问题,其实就是讨论对错。刘擎层层推进,从道德思考的两种视角到追问何为道德义务,再引出政治哲学中公平和正义的讨论,牵动着全场听众进入思想的试验场。


*电车难题背后的两种道德思考视角:效益主义和义务论


电车悖论哈佛大学桑德尔教授在公开课中举例后,随着视频传遍世界各国知识界


电车悖论是1968年就被提出来的非常著名的一个思想实验,被哈佛大学政治哲学家桑德尔在有关正义的公开课中举例后,随着视频传遍世界各国知识界。一辆电车刹车失灵,只能转动方向盘来控制,此刻前方轨道上有5个人,无法刹车只能撞上去,突然司机发现岔道上还有1个人,方向盘转一下就可以避免伤害5个人而牺牲这1人。此时,你说应该怎样选择?回答多样,但80%会同意牺牲1人拯救5人。


刘擎沉吟在偌大的舞台上,话锋一转,给出另外一个例子,医院里,有五个面临换器官的人,此时突然来了一个健康的体检者,正好能满足这五个人的换器官需求,是否我们可以牺牲这个健康的年轻人来换取五条生命的新生呢?60%的人会不同意。


当听众满脸疑惑各有答案时,刘擎点题,“其实这多种选择背后可以分为两种思考模式,一种是效益主义,一种是义务论。”效益论,Utilitarianism,它追求相关人群整体效益的最大化,有时候要求非常严格,比如,为了集体利益可以牺牲个人。义务论,Deontology,则是按照原则不计后果地执行。比如《摩西十诫》里提到不能杀人、偷盗、奸淫、撒谎,在这里不需要关心后果,只要求你恪守戒律。


但绝大多数人的道德直觉中,都同时具有这两种思考模式,我们一般不会只讲原则完全不顾后果,也不太会只看效益而不顾原则。在不同的情景下会强化或偏向某一种。这些思想实验呈现的情景,把这种矛盾凸显处理,使我们陷入进退两难的困境。但它们让人思考,如何平衡效益主义和义务论的要求呢?


*什么是道德义务?黄金道德律该怎样使用在具体情境中?


在联合国层面,将儒家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视为黄金道德律


在联合国层面,曾将儒家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视为黄金道德律,而康德曾说“你只能按照让所有人都接受的那样一种规则来行动,这才是道德的”,看起来一个强调特殊性,另一个侧重普遍性。刘擎反问,黄金律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什么关系?什么是道德意义上的“好人”?什么构成了“伤害”?这些反问在下面的例子里,每个人寻找着答案。


假设说一群科学家研发出了能治愈新冠的特效药,但需要1万个人做实验,市政府愿意接受吗?比起更多的人被传染,似乎值得,但如果说要10万,而志愿者人数又无法到达呢?


一个口碑不太好的企业家,愿意为一个二级城市的治污染捐款1个亿,但他提出要一个荣誉,随着捐赠数额的提升,他直接点名要当政协委员,这笔捐款对治污很及时很需要,这个城市班子该同意吗?


一个已婚女子拿着家产跟一个男人私奔了,大家都谴责她。后来更多细节披露,这女子挣的钱都被不工作的丈夫挥霍了,还遭家暴,此时,民意会反转吗?


如果这些较为容易判断,刘擎又给出一个选择题。两个学生,一个天生克己,对坏习惯没兴趣;一个好奇心十足染上诸多坏习惯,但他正通过努力修正恶习。现在只有一个道德奖,假设你是老师,你颁给谁呢?


在一轮轮的问号之后,刘擎认为:道德黄金律原则是对的,但它的使用并不那么容易,它取决于一件事情的特定情景,而这个特定情景要求我们有丰富的道德敏感性和道德判断力,平衡后共同使用两者。“这大概就是亚里斯多德所说的实践指挥,不存在一个像公式一样的道德法则。”


*有多少种平等,怎样的不平等是可以被接受的?


50年前,著名哲学家罗尔斯在《正义论》中提出的“无知之幕”的思想实验


层层剥笋后,刘擎切入公平和平等话题。开首是个有趣的家庭例子。


一对双胞胎考试都很好,父母决定买两个X型号的手机予以奖励。但手机店难得促销,买一个X型号的手机,可以优惠用同样的价格买到一个屏幕更大的增强版的手机。父亲从经济消息的角度考虑决定买一大一小,妈妈坚决反对,认为这样很难分配,奖励这件好事激发出天性中的攀比而造成不公平。


刘擎解释,这个争议的实质性问题是:增加总体收益如果会导致不平等的分配,这个收益的增加是可接受的吗?有人会坚持,平等应当被优先考虑,而另一些人会认为,应当追求总体收益的增加,因为这种增加并没有造成任何一个人绝对收益的损失(经济学上“帕累托效应”)。这个争论是在家庭内部大概总有办法解决,但如果是一个大的社会,就需要更复杂的思考。


刘擎以一个生动的场景故事改编介绍了著名哲学家罗尔斯在《正义论》中提出的“无知之幕”的思想实验。假设大海上航行的一艘游轮触礁沉没了,乘客通过救生艇获救到达了一个小岛,因为终生无法离开这个小岛要在一起共同生活,因此要决定这个新社会的基本制度。但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偏好,在争执不下时,有个“魔法医生”拿出“忘记你是谁”的魔药,服用后在三天之内完全忘却一切个人特征,包括自己的种族、性别、年龄、天赋、爱好、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等,或者说,他们就被一张“无知之幕”屏蔽了个人的特殊信息。当然,每个人依然具有理性能力,愿意自己过更好的生活,也知道一个社会运转所需要的基本条件。医生建议,凡是愿意参加设计制定社会制度的成员,一律服用这种药,三天之内设计完制度,恢复记忆后不能反悔,而要遵守自己在“无知之幕”背后的决定。


无知之幕”背后的人们会如何构想呢?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会落入什么样的社会处境,他们可能会陷入最弱势者的境地,要避免自己处在最不利的地位,他们的直觉可能会要求所有人都一律平等,但深思熟虑之后,他们也并不愿意让所有人都平等地处在很艰难的处境里。最后就推出了罗尔斯著名的“两个正义原则”。


刘擎教授带着听众做了漫长的思想实验之旅,展开思维体操


从反面例子来理解公平就会面临抉择的艰难。刘擎又举一例。比如大家发现某地上有一家非常美味的餐厅而且很便宜,但不久就发现,这家饭店的服务员住宿拥挤、工作超时、薪水低廉。此时你是去用餐还是不去?当你向老板干涉时,老板会狡猾地说,如果我给他们改善待遇,我就无力支付工资,他们就面临失业。也就是“被剥削”才造就了他们的就业。于是,刘擎发出连锁追问:平等是什么意思?有多少种平等?社会公正要求绝对平等吗?如果不是,什么样的不平等是可以接受的?如何评价“唯一比剥削更坏的事情是没有机会被剥削”?


“奇葩说”里的刘擎教授争分夺秒的机智辩驳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讲述哲学中的好坏问题时,刘擎以哲学家诺齐克提出的“幸福体验机”为例。你刻苦学习想取得满意的成绩,有一天老师说,我都给你打100分;你追求心仪之人,没想到刚发出信号,对方就爽快地答应了,你是否觉得太轻易而无法很珍惜?这就是幸福体验机带给人的感受。现代人往往错误地把幸福当作一种结果,其实她和过程是无法分开的。


带着听众做了漫长的思想实验之旅,刘擎回归正题,哲学究竟有用吗?并非完全是无用之用。刘擎给出开首的三点显形的“有用”。


和在“奇葩说”里的争分夺秒的机智辩驳不同,刘擎从容讲述了20个思想实验,在主动追加的1小时的热烈互动后,人群在酷暑的黄昏中散去。记者在人群中听到两种议论,“他把我们都有点知道的东西讲得很清楚”,零零后的毕业生;“我听得好费劲啊,拼命在想”,一位时髦的60岁阿姨。或许就验证了幸福体验机的原理——获得思考的幸福就是伴随着“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的漫长过程。


作者:李念


编辑:钱亦琛


现场照片:主办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