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创新创业公益项目,航空创新创业

在三晋之地、古都晋祠,第三届中国通用航空创新创业大赛(以下简称“航空双创大赛”)总决赛于7月在太原落下帷幕。盛夏的大雨从未挫伤项目组的积极性,从416降到146,再降到55.最终22个项目组在中原展开角逐,特等奖定在为期两天的总决赛现场答辩和评审。

以通用航空为切入点,推动整个航空产业链上下游的创新发展,是航空产业集团近年来不断升级竞争,聚焦主业,产融结合的有益探索。正如航空工业党组成员、副总经理何胜强在颁奖典礼致辞中所说:“中国通用航空创新创业大赛紧扣‘高水平自立自强’的时代主题,突出‘引领创新’的使命要求。经过四年多的不懈努力,已发展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创新激励平台。”

社会关注度和参与度越来越高

随着第三届航空创新大赛的举办,社会关注度和参与度越来越高,影响力日益扩大,逐渐吸引越来越多的优秀项目参与竞赛,正成为推动航空产业创新发展的生力军。

大赛组委会办公室提供的数据显示,本次大赛共收到来自22个省、市、自治区的参赛作品416件,覆盖全国国土面积的3/4,同比增长67%,其中科技创新群体项目增速近一倍。此外,本次大赛的项目质量有了明显提升,一次性通过正式考试进入决赛的项目数量明显高于往届大赛。与往年相比,项目内容的广度和深度都有明显提升。

参与项目团队包括来自央企、国企的创新“硬实力”团队、“初生牛犊不怕虎”、来自民营小微企业的创业先锋、来自28所高校的研究学者。

“淘金”离不开好的赛事体制

“与国内同类技术相比呢?”"你自己开发设备和软件吗?"“你对自己面临的市场空间有深入了解吗?”“你认为目前的公司架构是否足以支撑项目的快速发展?”总决赛“剑与剑”的答辩环节,评委们严谨的问答将比赛的紧张气氛推向了顶点。

相反,尖锐的问题是帮助团队成长的利器,专家评委在比赛中与项目团队形成了“师友”关系。正如大赛评审团主任、航空工业原总工程师王亚伟所说:“大赛的意义不在于奖项的多少和奖金的高低,而在于通过评选优秀者,评选出一批专业、标志性、引领性的行业。”

“名义上是专家在选择,但实际上是竞争的制度机制在选择。”王亚伟表示,“评审中专家意见肯定有分歧”,但大赛形成了高效的“标准澄清”体系,“确保优秀项目不被埋没”。

“淘金热”离不开良好的竞争制度。本次比赛从决赛选手开始,参赛作品按专业类别细分为9组。经过决赛、半决赛、尽职调查(现场调查)和决赛,历时4个多月,邀请了100多位来自行业的权威科技专家和投资者代表参与评审,从“背对背”的线上评审到专业团体的闭门合议,从面对面路演答辩到现场调查。

采访中,AVIC创世“智能骨机器人”团队R&D负责人马瑞告诉记者:“评委尽职调查给出的专业意见,让我们对技术发展的方向和策略有了更深入的思考。”航空工业集团的这个创新项目是一个大胆的

资组的角逐,并斩获一等奖,发展之路日渐开阔。


聚焦核心技术激励原始创新


由于航空科技的高端性、集成性和复杂性,使其在与其他科学技术的紧密互动中,源源不断地激发着新技术、新理念、新材料、新工艺,成为现代科技创新最重要的策源地。航空双创大赛正是把握着这样初衷,聚焦核心技术、激励原始创新,充分调动社会资源,吸纳了一批又一批具有原创性和引领性的成果参赛,使得航空产业蓬勃发展的生态圈中勃发出更多更好的应用价值,让行业赛事活动更好地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中。


“每一次参加评审其实也是来‘学习’,就像你熟悉这片树林,可是仍然会欣喜于‘新长出来的叶子’!”大赛评审专家、航空工业成都所型号总设计师戴川对于航空双创大赛有着特别的期待,“决赛项目与国内通航、无人机的发展趋势同步,覆盖专业面很全,水平也达到了‘国内领先’。”


这次在大赛中斩获唯一特等奖的西北工业大学“新型垂直起降高速无人机”项目,给整个无人机行业无疑带来了巨大震撼,被公认为是“凸显出我国航空前沿领域的标杆”。


旋转机翼飞机这种将直升机的垂直起降和固定翼的高速巡航结合起来的飞行器,最大特征是有副既可以高速旋转作为旋翼,又可以锁定作为固定翼的主旋翼。兼顾了直升机和固定翼的优势,具有比倾转旋翼飞机更大的飞行包线和更稳定灵活的低速飞行能力。


该项目团队自2005年开展理论研究,经过16年的不懈努力,突破了总体气动、旋翼系统、混合动力系统以及多模式飞控系统等关键技术,拥有专利40余项,在波音公司同类验证机宣告失败后,该项目被美国防务周刊评价为“中国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在此次参赛过程中,该项目被评审专家一致认为:“攻破了一个前景广泛的技术,衍生出新生代机型指日可待”。


而对于被评委们在入围赛就十分看好的“面向全国产化应用需求的高端压力传感器”项目,被一致认定:“拥有目前国际最先进的水平,解决了中国这一领域的‘卡脖子’问题,可以广泛应用于军工、民航,意义非同小可。”这个来自航空工业自控所旗下西安思微传感科技公司的团队众望所归,获得科技创新组一等奖。


在采访中,团队负责人王淞立也毫不掩饰内心的骄傲:“虽然是个‘投入大、见效慢’的领域,却是我们认准的‘好赛道’。”事实证明,他们当初没有追求“风口”,才成就了如今“细分领域的‘独角兽’”,得益于企业内部规划发展的清晰认知,通过深耕专业细分领域,他们让内部孵化的技术进入产业化推动的快车道,而正是这次双创大赛,“将他们的推入舞台中央”,地方政府和资本联动将会在不远的将来,开花结果。


不仅聚焦行业“卡脖子”技术,探索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也成为本届赛事的热点,很多团队将目光投向了航空运营管理和服务系统的行业发展“软肋”。


在本次大赛上,不少保障、服务类项目斩获佳绩——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通用机场有人机无人机融合运行保障系统”获得科技创新类一等奖的好成绩,“民用无人机综合监管与服务平台”和“通航气象服务保障平台”以及“多源卫星云图遥感应用平台”等均获奖,其中不少项目已实现产业化发展。“这些服务保障类项目也恰恰是目前中国通航和无人机产业发展‘不可不破’的门槛”,作为一直跟进大赛科技创新组的评委、原赛斯纳总工程师徐强认为,大赛在通航产业的发展“痛点”上给予了足够的牵引与关注。


产融结合的“最后一公里”


近年,国家经济增长动力强劲,重视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良性循环让越来越多领域涌现出“国货之光”。而资本市场作为现代市场经济体系最活跃的组成部分,在引导资源合理流动、激发企业家精神、鼓励创新创业等方面具有特殊优势,在新时代产融结合中将会发挥重要作用。正如中航产融董事长姚江涛在大赛颁奖典礼上提到的:“聚焦航空产业,通过体系化、综合化、全周期的金融服务赋能,创新探索‘产业金融’并行、互动、协同、集成发展的新战略和新模式,助力航空产业发展与科技创新,推动现代制造业与现代金融同频共振的高质量发展。”航空双创大赛正是秉承着“产融结合”的办赛特色,努力打通产业发展、金融服务生态链。


创业投资组获得三等奖的“斯塔娜航空螺旋桨”项目来自一个新企业,却让见多识广的评审专家都直呼“没想到中国还有这样的螺旋桨厂家!”他们在市场上异军突起,打败了诸多同台竞技的国外螺旋桨,为中国航空产业注入新鲜血液。而来自江西的“高端精密数控机床”项目,打破了西方国家在高端精密机床上对我们的长期封锁,在2019年的全国第五届高技术装备成果展上就被称赞为“中国争气机”,这次的参赛无疑是向着资本抛出了橄榄枝,他们带着“将给高精技术加工带来阶梯式提高”的信心,前途不可限量。


在本次大赛上,表现上佳的民营企业还有很多,许多项目很好地处理了创新与创业的关系,创业中蕴含着创新,创新又来促进创业,呈现出创新与创业彼此激励的特质。他们找到了市场与科技的最佳契合点,在兴办企业的同时,在相关科技领域为中国在世界的舞台上赢得了一席之地。


在大赛优秀成果转化的历程中,我们也欣喜地看到,越来越多投资机构积极参与进来,在金融赋能方面持续发力,给大赛打上了不少“金融烙印”。大赛彰显出的“金融赋能”特色,正全面激发着航空科技创新的新动能。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中航信托、民航投资基金、航天创投基金等多家投资机构正在跟进第三届大赛优秀成果转化,并与山西省、苏州市等十余个地方政府深入开展创新对接合作。在国家双循环大格局和双碳目标引领之下,共同书写绿色可持续,共写新的发展篇章。


第三届航空双创大赛已精彩落幕,大赛组委会秘书长赵陇强调:“见证着从历届大赛中走出来的技术得到转化应用,孵化出的企业和产品得到市场认可,更坚定了我们办赛的决心与信心!”随着航空双创大赛的社会认可度进一步提高,产学研上下游领域的广泛参与赋予了大赛平台更深远的意义。


4年来,航空双创大赛展现出了航空产业融合发展、协同创新的活力与热情,大赛汇聚各种创新创业要素,并为要素间的“化学反应”提供高效“催化剂”,进而形成一个创新创业的生态圈和技术演进的加速器。


谁也无法估量这一个个跳跃着创新火花的先进技术、一张张斗志昂扬的面孔、一个个期待孵化的项目中,会经历多少次挫败冲击、推倒重来,但可以确信的是,融合与蜕变,催促我们不断发掘属于自己的核心技术,助力航空产业蓬勃发展。而这些,正是航空双创大赛在成长中努力亲历着、推动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