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台铭这个名字在中国很有名。不说别的,富士康连续12次跳车,足以让这个神奇的存在在大众面前大放异彩。
他用流水线作业方式,让电脑终端外设看起来像菜市场。尤其是在过去几年台式电脑需求量很大的时候,世界上几乎所有的电脑机箱等产品都来自富士康。
此外,代工苹果手机、戴尔电脑等。一句话,对一款超大需求的电子产品做了足够多的文章。
其盈利的秘诀在于充分赚取中国产业工人的廉价劳动力。异常节约成本是富士康的强项,也是其利润的主要来源。主要手段是降低工资,延长工作时间。
一段时间以来,富士康已经成为外资利用中国大陆中国劳动力的典型代表。高强度的工作让农民工吐尽各种东西,直到用生命抗议。
01
郭台铭的祖籍是青岛。解放前一年,父亲郭随妻子外出谋生,流落到台湾省海岛。
郭台铭出生于1950年。他也是夫妻的第一个孩子。刚刚入住的那对年轻夫妇生活条件很差。然后是一个弟弟和两个妹妹。由于没有固定的住处,这家人挤了十年。
从小贫穷的郭台铭不相信读书能改变命运。相反,他一直在寻找机会,通过打零工和在各种工厂做杂工来赚钱。
他心中只有一个愿景,那就是改变这种局面。
一次偶然的机会,正在和朋友喝酒的郭台铭,听到一个朋友介绍一个外国客户,他想加工一批塑料零件,正在寻找合作工厂。
有加工厂想法的郭台铭突然感兴趣了。他立即辞职,在朋友“鸿海塑胶企业有限公司”注册,开始办理。
然而,他刚进入市场时,根本不知道市场的残酷。原材料涨价一下子放下了他们的计划,最初的投资全亏了。
nt-size:15px;">这一次帮他的是他老婆,要说老郭和老婆的关系是真的不错。妻子走后的悲痛在这里就得到了应证。林淑如找娘家人求情,给郭台铭借来了80万元。
这一点困难没有打倒郭台铭,他拼尽全力地投入到工作上,寻找东山再起的机会。能屈能伸的他只有一门心思,那就是尽快干出个样子来。
起步时期,找客户,采购都是他一个人,每天工作都要十五小时以上。自己的产能有限,他就把订单分给别人,别人嫌弃利润微薄,不太愿意接,他就笑脸相求。
在这种付出的填充下,他的厂子总算慢慢有了起色。

02
首次进到大陆考察的郭台铭异常兴奋。因为对于大陆投资环境有预先的了解,过来的目的就是要搞个大动作。来大陆也是他首次开疆拓土到台湾之外,由于台湾劳动力严重不足,且成本较高,郭台铭必须要往外走了。
1988年,郭台铭一口气拿下了深圳龙华的2公顷土地,富士康在大陆开张了。
而他这些年的业务积累也有了一些资本和底气及关系,先后把摩托罗拉、苹果这些巨头公司的订单拿过来在深圳生产。

借着改革开放的政策红利和极低的人力成本,郭台铭这个“超级业务员”前前后后拉来了戴尔、摩托罗拉、苹果等多家国际大牌的代工订单。
最为成功的是与戴尔老板的亲密接触,把电脑机壳的业务全部拿了过来。
不得不说,为了客户和市场,郭台铭是真的很拼的。在美国设立分公司之前,他曾经租车亲自跑遍32个州拜访客户。

03
很自律并对自己严格要求的郭老板,是有名的严苛管理者。他的理念就是工人就应该严格管理,认为工人没有自觉性,只有通过一些手段才能达到管理的目的。
他也是面对媒体记者极为不妥协的资本家。只要稍有负面一点的报道,他总要跟记者较真甚至是起诉。对媒体和舆论态度强硬。
当然,这些套路在富士康的后期也越来越显得不再适应新形势,因为从业的产业阶层文化也在提升,特别是劳动法实行之后,工人的很多权益得以保障。资本家的余地就大大缩减。

对抗情绪越演越烈,直到12起跳楼事件之后。虽然,郭台铭不承认这些事件跟生产劳资有关系,但是终究不是小事。面对媒体的狂轰滥炸,郭台铭也开始被动地转变态度。
这样的烈性事件已然成为了富士康走下坡路的引子,利润空间越来越小和劳资纠纷越来越多的情形下,特别是疫情期间的顿时,让郭台铭做出了撤离中国去往印度的打算。
然而,其实他的印度之行并不是那么顺利,眼下疫情席卷印度,生产举步维艰。更有日本的民族宗教习惯,工人远非中国工人那么好管理,随便就离职不干。让他的管理非常的头疼。
所以,可以说郭老板是后悔离开中国了。但是,这又能怪谁呢?

04
就在郭台铭成为台湾地区首富的时候,他深爱的妻子林淑如,就是在最困难的时候帮助他70万的老婆,因癌症离世。
可以说,郭台铭对于结发妻子是真的有感情,曾经一度悲痛欲绝。但也没能掩盖他的两面,江湖上也流传了他与刘嘉玲、林志玲等的很多传闻。这里就不多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