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半岛全媒体记者王媛毛玉泉实习生丁浩。
种子不仅是农业的灵魂,也是农业的“芯片”。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打赢种业”。一粒小小的种子,一端装着成千上万农民的经济收入,另一端装着成千上万家庭的米袋子和菜篮子。现在是秋播季节。在青岛蔬菜产业大镇——莱西市店埠镇,种子生产正在悄然发生变化。种子被包衣成“丸”织成“带”,打破了蔬菜自动化种植的瓶颈,实现了农业生产的精细化,同时带动农机制造业“走出去”,提高了农业科技含量,助力农业现代化升级。
00-1010-
给小种子“穿花衣”,
在青岛2021农产品“产销对接”大会上,来自世界各地的特色农产品齐聚一堂,一个展位“格格不入”。——没有农产品,桌子上有一个塑料盒,里面装着大小不一的彩色“珠子”。无论是展商还是参观者,甚至是政府官员,都好奇的驻足询问是什么。展台主持人张连华不厌其烦地一遍又一遍地回答,“这是造粒后的种子”。为什么种子要做成药丸?和成丸怎么样?半岛全媒体记者驱车来到莱西市店埠镇工业园区青岛润华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种子造粒生产线上,张连华放开了嗓门。“对于我们这些靠在这里种胡萝卜为生的农民来说,每一粒种子都很贵。”
据张连华介绍,店埠镇是著名的蔬菜产业镇。生产的胡萝卜不仅外形好、产量高,而且内在营养丰富,深受国内外市场欢迎。“好品质来自好种子。”据张连华介绍,目前镇上的胡萝卜种子大部分都是进口的。1000元一罐有80克,一亩地需要120克左右,种子成本1500元/亩。
一方面是珍贵的种子,另一方面是不可避免的浪费。在张连华的制粒实验室,记者看到胡萝卜种子形状像稻壳,小而轻,边缘覆盖着细小的绒毛,非常容易粘附。“这么小的种子,自动播种机是播不了的,只能人工放入坑里。人工的缺点是无法精确控制稀疏度和株距。要等到出苗后,再人工疏苗固苗。劳动力和种子都是成本。”
张连华在制粒机生产车间。
yle="color: #444444; --tt-darkmode-color: #A2A2A2;"> 2011年,张连华得知在日本、荷兰等国家有给花卉种子丸粒化的技术,但因技术壁垒,无法借鉴,“只能靠自己试”。丸粒粉配方是种子丸粒化的关键,“粉是有机质加矿物质的混合料,既要保证丸粒化后不破损,又要保证发芽时快速崩裂,有的种子萌芽期对水分要求高,丸衣要吸水性好,有的种子萌芽时不能水分过大,又要避水,所以对成分的配比要求极其严格,实验了做了上千次。”苦研7年后,张连华研发出了5大类20个品种的丸粒化技术,涉及蔬菜、中药材、生态修复等。
张连华攀上大型种子丸粒机查看设备。
在张连华的实验室,陈列着近百份丸粒化前后的种子对比。其中,烟草的种子细小如沙,1克多达1.2万粒;用于生态整治的草种轻如线头;各类蔬菜种子或片状、或条状,形态不一,经过丸粒化后,不仅大小均匀,体积和重量也增大数倍至数十倍,不同的颜色区别不同的种子,防风防虫防鸟防霉,完全实现自动化机械播种。

张连华用7年时间“试”出来的丸粒粉。
把种子织成“丝带”,
85后“理工男”研创,沙漠改造节省种量90%
“85后”张彦欣出生在莱西市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父母一辈子靠种植胡萝卜为生,他从小痴迷于电和机械,一手伤疤全是小时候拆电器留下的。大学如愿以偿学了自动化专业,毕业后进入品牌大厂成为一名电子工程师,2015年,张彦欣辞职创业,成立了自己的机械制造公司,创业第一件事,就是用自己所学,破解父辈在种子上的受限。

张彦欣和他的种子编织带
2016年,张彦欣正式启动了种子带编织项目。种子编织成“带”,即将种子编织到易降解的长条型纸带中,播种时,直接将纸带播进土壤之中,种子会在纸带中发芽。由于种子被固定在带子上,编织时即可精准控制株距,同时减少种量的浪费。
“项目最开始时,团队只有我自己一个人,电子线路板设计图是我自己画的,代码也是我自己敲的,整个过程还是比较顺利的。”经过投产,张彦欣逐步建立起自己的团队,在纸带的选择上,除了可降解的纸质材料外,张彦欣还选择了更轻薄、对发芽率影响更小的水凝膜作为替代品。

张彦欣研发的种子带编织机远销海外。
很快,张彦欣的种子编制带技术很快被北京一所农业研究院注意到,并邀请他参与在内蒙古、甘肃、新疆等地进行的沙漠改造,改造项目是通过种植一种名为“食叶草”的植物来保持水土。
“‘食叶草’的种子小得像沙粒,很贵,4000元一斤,以前靠人工下种,一亩地需要250克,引入我们的种子带编制技术后,实现沙漠自动化播种、自动化收割,在保证产量不变的前提下,一亩地只需要20克种子,种量节省了90%以上。”张彦欣介绍,目前这一项目工程还将继续扩大范围。
带火农机业,
销量年增40%,“中国智造”走出国门
除了蔬菜种植,农机制造业也是莱西市的重要产业之一,而种业“芯片”的改良,给农机销售市场注入了催化剂。
8月10日,同样在店埠镇工业园,青岛大顺农业机械有限公司正用吊车起吊一台价值11万元的“气吸式播种机”,这台“大家伙”装车后,将被运往陕西榆林,进行娃娃菜、青萝卜等蔬菜的播种。“种子丸粒化后,也能用播种机实现自动化精播了,我们的年销量增长在40%以上。”公司销售经理曹艳辉介绍。

播种机订单已经排到明年元旦。
曹艳辉告诉记者,之前由于种子不规则、质量轻,像胡萝卜、油麦菜、生菜、茼蒿等大部分蔬菜种植无法实现自动化精量播种,而成“丸”之后,“气吸”播种机可精准到一个坑播一粒种子。“根据丸粒的直径,配置不同孔径的吸盘,再设置好速度,在气吸作用下,株距、稀疏可精准控制,免去人工间苗,避免种子浪费,达到农业生产精细化。”张连华透露,按照人工200元/亩的价格,自动化精良播种大大降低了人工成本和种子成本。

曹艳辉正在进行蔬菜播种机测试。
每年的7、8月份,是秋播最繁忙的时节,7月开始,菠菜、香菜、油菜、上海青、菜心等大面积种植,入伏后,萝卜、白菜也开始种了,这两个月恰是农机销售市场最热闹的时候。“今年格外忙,天天加班,大型播种机的工期都给客户延长到35天了,订单一直排到明年元旦。”曹艳辉透露,秋播市场占到全年销售额的60%,受种子丸粒化技术的带动,目前市场扩展到蔬菜、中药材领域,地域上首次覆盖至广州、江苏、湖北、四川等南方地区。

莱西的种业变革带火了当地的农机制造业。
“以前做农机是卖铁,现在是卖技术、卖科技。”花10年时间研究种子丸粒化的张连华并没有丢掉农机制造的老本行,目前,他的生产线有各种型号的种子丸粒机,通过与潍坊、新疆等地的种植公司合作,将丸粒化机械设备、丸粒技术推广至全国。
自动化的运用不仅缩减了人工成本,还帮助农民获得高效增收。“我们做过客户跟踪统计,自动化精量播种的蔬菜至少快出三天,这三天对于农产品上市来说,价格可能会天翻地覆的,一个农户的胡萝卜如果早上市一个星期,可能市场上胡萝卜还处于空白期,能卖个好价钱。”曹艳辉表示。

丸粒化后的种子(吸盘上的红色颗粒)通过气吸播种机实现自动化精量播种。
而张彦欣研发的农机设备,甚至走出了国门,出口海外。“我们很清楚对于农机产品而言,满足不断升级的精细化农业生产才是未来的方向,比如,在丸粒机投产之时,考虑到种子在丸粒过程中摩擦生热,会导致一部分种子失去活性,我们特别加装了冷却装置。”张彦欣研发的种子带编织机、种子丸粒机已经出口到印度、俄罗斯等海外市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智造”。

种业变革带火了农机制造业,图为工人正在制造丸粒机。
勇当“捕风者”,
智慧农业助种植户抓风口避风险
2017年以后,物联网大数据逐渐进入公众视野,张彦欣以创业者的敏锐捕捉到了这一机会,凭借科班优势,他在机器上加装了物联网数据系统,这样一来,每一台机器编织了多少颗种子,这些种子是何种作物,都可以通过服务器平台得到直观的量化。
“这就是宝贵的农业大数据。”透过这些数据,结合农作物的生长周期,可以预测出农产品市场的风口和风险,就这样,张彦欣成了农业“捕风者”,他将预测信息分享给农资厂商、农业平台甚至平台商户,达到对于行业下游的动态监测和预测,帮助农户规避风险以及维系业态稳定。
2020年疫情期间,张彦欣在数据观测中发现,当期胡萝卜种植量走低,比往年同期减少了三分之二。他马上把这一消息分享给了自己的种植业合作伙伴,不少农户在供求关系的考量下,改种胡萝卜。果不其然,这一年的胡萝卜收购价攀升到了史无前例的高度。不少种植公司也因这一成功案例选择与他们合作,而数据量本身的增大,也让数据参考更具指导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