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创业时代电视剧下载 创业时代迅雷bt

内容产品才是扩大用户规模的杀手锏。——刘姝威

文/巴九龄(吴晓波频道)

是时候告别乐视了。

4月26日公告显示,由于公司2018年净资产为负值,根据《创业板上市规则》的规定,公司股票即日起停牌,未来15个交易日,深交所最终决定是否宣布停牌。

被暂停上市后,如果公司业绩在一年内无法逆转,那么理论上到2020年6月,乐视网将正式告别A股。

这个结果并不奇怪。在经历了市场贿赂、资金注入/欺诈、董事长出走等一系列毁灭性打击后,离开市场只是时间问题。

乐视的辉煌在几年前似乎还在眼前,但现在却是又一次处处荒凉的“失利”。很多人分析过乐视,小巴翻了乐视十年前到今天的财务报告,决定从财务报告中寻找一些更直接简单的线索。

发现乐视拥有优秀的内容优势和高度匹配的盈利模式。然而,它必须用一把好的刀刃做一把多功能瑞士军刀。

01 版权之王的昔日辉煌

乐视早期的内容优势主要在于正版版权。这是它和其他视频网站最大的区别,也体现在财务报告上。

首先,在上市之前,购买版权的数量在2009年开始加速。

这种真诚的购买一直持续到2011年。今年公司货币资金减少,75%,'s预付款项增加,456.03%、's无形资产增加,313.35%、's应付账款增加,1470.08%等,'s年报显示,这些都是大量正品购买的结果。

数量上,2013年公司拥有电影版权5000余部,电视剧版权10万余部,位居行业第一。

随着版权的慷慨购买,乐视在影视版权方面的无形资产逐年扩大,几乎每年都有高质量的产品可以出售。

来源:乐视2010-2015年财务报告

02 内容变现开拓者

拥有如此多的版权之后,乐视形成了除了广告收入之外,与其他视频网站不同的另外两种盈利模式:版权分销+付费会员。

来源:乐视招股书

所谓版权分配,就是乐视购买独家版权后,授权爱奇艺、PPlive、优酷、搜狐视频、迅雷视频、土豆等合作伙伴在各自平台上播放,并收取一定费用。

p style="font-size:15px;">也就是说,虽然在流量上远远不敌行业领头羊优酷和土豆,是个十八线,但乐视却可以凭借正版资源赚他们的版权分销费。


2011年公司营收4.84亿,其中网络视频版权分销收入3.56亿,版权分销在后来广告收入爆发前,是乐视最主要的营收方式。


来源:乐视2010-2012年财报




不过,2012年后,视频网站开始学习湖南卫视的成功路径,押宝一些爆款产品购买版权,同时加上自制剧的开发,使得独播逐渐成为主流,版权分销逐渐退出乐视的主收入舞台,取而代之的是广告收入的大幅增加,这是后话了。


来源:乐视2010-2013年财报




拥有版权对乐视的另一个支撑是,乐视可以凭此开通付费观看业务。


这在免费为王的时代简直是个异类,但乐视不仅活了下来,付费用户数量上也逐年增加。上市初期,乐视的月均活跃付费用户高达30万人次,2010年增长至40万,2011年达70万。


值得一提的是,月度活跃付费用户和付费用户数有本质的差别,体现的只是付费频次。直到2012年财报里才透露,付费用户为75万,但随后的年报里,乐视再也没有提过这个数据。


不过,单从结果而论,乐视这一付费模式无疑是领先行业的。2011年,优酷、土豆、爱奇艺才纷纷开辟付费业务, 而如今的我们,谁不是几家视频网站的会员傍身呢?




03 野心自焚,走向窒息

随后,乐视开始了新的盈利尝试——终端,但正是因为后来对终端的过分投入,导致乐视开始偏离自身最核心的竞争力。


当然,做终端不是乐视一时兴起,很多早年的布局都能看出它的野心,比如与拥有互联网电视牌照的央视国际等平台的合作;比如在购买版权时,就明确可以多端播放,它更是最早拥有手机电视3G播放牌照的公司。


2012年,乐视提出“超级电视+盒子”的终端战略,2013年正式落地,为了迎合这次改变,乐视2013年的年报封面都改了画风。


来源:2012、2013年乐视网财报




而在主营收入的结构中,也将过去高占比的付费会员收入与版权分销收入并到了一处,新增了终端业务收入一项。


来源:乐视2013年财报


效果上,2013年,“乐视TV·超级电视X60”正式开放购买。据乐视官方披露,1万台超级电视 X60在49分钟内售罄,销售额超过7500万元;2015年9月19日乐迷节,官方宣称光单日超级电视销量突破 35.5万台,超级手机销量突破 57.2万部,智能硬件合计销售突破110万台,全生态总销售额突破17亿元。


不过,经过财报的素颜处理后,2013年的财报上,乐视披露的终端业务收入约为6876万。


嗯,对不上。


2015年财报里的终端收入,仅有6.09亿元。


还是对不上。


当时就已经有分析师质疑,乐视宣称的各产品销量同出货量并不匹配。但真正的问题不在于销售数据造假,而是乐视对终端的投入偏离了其擅长的领域。


04 悬崖上的临终冲刺

2014年年报显示,终端成本取代内容投入,占据主营成本的70%以上。


来源:乐视2014年财报




2015年,刘姝威发文质疑乐视,一针见血地指出:


前面我们已经看到,乐视网的董事会和高管人员中有内容制作专家和网络视频专家。2014年乐视网的终端成本40.92亿元,占当期营业收入的60%。 假设乐视网把40亿元的终端成本用于内容产品的创造上,乐视网创造不出来像《爸爸去哪儿?》《奔跑吧,兄弟!》那样低成本高利润的内容产品吗?




实际上2015年,乐视的低成本自制剧《太子妃升职记》盈利过亿,再度证明了自己除了版权,在自制内容上也大有可为,但这竟成了乐视最后的内容爆款。


因为,乐视没有从终端投入的偏离上吸取任何教训,相反,反而变本加厉地“跨界”,即所谓的“生态化反”。


就在2015年,董事长贾跃亭开了150多场发布会,宣布乐视即将颠覆苹果手机(推出乐视手机)、进军汽车(进军到现在),打造一个谁听起来都热血沸腾但谁都看不懂的乐视生态帝国。在这场为梦想窒息的狂欢中,乐视市值飙升到史上最辉煌的1700亿元。


乐视生态圈




然而,就连接盘乐视的孙宏斌也说,乐视这七大生态,能做成一个就已经很牛X了。在乐视危机爆发前,小巴一直都视贾跃亭为内容创业的优胜者,事实上如果乐视能把内容产品继续好好做下去,本可以变得更牛X。


4G的普及、版权意识的觉醒、付费习惯的养成,当下的环境对乐视早年开拓的模式如此友好,只可惜,忘了“初心”。


一个小插曲,尽管2018年乐视旗下的《后宫甄嬛传》版权易主给了优酷,但依旧有不明真相的群众通过淘宝购买了乐视会员,这几句评价或许是对乐视当年“内容为王”最好的注脚。




本篇作者 | 和风月半 | 当值编辑 | 李梦清 | 责任编辑 | 郑媛眉 | 主编 | 魏丹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