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国际华文教育大会首次设立“中国职业技能”论坛,邀请中外企业和教育专家共同探讨如何开展就业创业对接,吸引了众多业内专家的关注,也让国际华文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融合更受关注。
推动职业教育与国际汉语教育融合发展,整合优势资源,拓展“汉语”项目内涵和承载能力,赋能国际汉语教育转型升级,既是国际汉语教育转型升级的重点,也是提升中国语言文化传播能力的突破口。
在我看来,如何促进“中国职业教育”的融合发展有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要以学习需求为导向,促进“中国职业教育”的融合发展。比如《“一带一路”沿线中国民营企业现状调查研究报告》的调查结果显示,人才瓶颈已成为不容忽视的短板,制约着“一带一路”沿线中资企业的发展。造成这一缺点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当地员工的汉语水平和沟通能力不达标,因此“中国职业教育”的培训需求快速增长。
在此背景下,推进“中国职业教育”的融合发展,应着力整合国际汉语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发展优势。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既要注重语言教育的交流性和实践性,又要注重职业教育的专业性和实践性。
其次,充分发挥孔子学院的综合平台功能,推动中国职业教育本土化发展。
近年来,各地孔子学院不断强化综合平台功能,与地方政府、企业合作,启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的精准对接,成效显著。相关数据显示,泰国、马来西亚等国的100多家孔子学院开设“汉语”课程,涉及高铁、经贸、旅游、法律、航空等多个领域,深受当地民众欢迎,给他们的生活带来实实在在的改变。这门课积累的经验值得学习。
最后,要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实现“中国职业教育”的长远发展。
所谓“双师型”教师,是指能够胜任语文教学和实践训练的教师。建设一支从单一的语文教学到“语文职业教育”的教师队伍,既是推动语文教学多元化的积极尝试,也是语文教学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可以促进中国职业教育的专业化、规范化、标准化发展,实现中国职业教育的长远发展。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