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间,22个重点城市第一批集中供地已经告一段落,从2月份谣言流出到现在已经过去了半年。太多投资岗位的朋友感受到了岗位的压力,工作计划面临着剧烈的调整,所以到处都是焦虑的气氛。
那么,在目前的形势下,房企的投资岗如何继续生存?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我的观点。
无法躺平,只能迈开腿
我认为房地产的黄金时代也是房地产企业投资岗位最美好的时刻。大家都想跳槽到投资岗位,金融行业、公务员、咨询行业、通信行业、房地产等岗位数不胜数。
但是,只要拿地赚钱的时代过去了,宏观调控政策频繁,再像以前那样想当然,就不可能生存。
投资投资,最重要的还是地,两集中政策之下的生存,唯有主动出击才能破局。
先搞清楚城市的年度土地供应指标,再提前了解下一批甚至全年的具体地块位置和相关信息很重要。
这样就可以提前启动项目评估和对接工作,让我们自己的部门比其他企业有更早的准备时间,从而在拍卖当天获得更高的投标能力。
上面说的重点,就是开腿,跑政府,跑本地企业熟人,跑土地,跑房地产.
yle="font-size:15px;">个人的信息获取来源以及获取信息的勤奋程度就非常重要,同时在获取信息之后要迅速地整理信息和进行个人工作计划铺排,才能让其他诸如设计、营销、成本、财务等等各部门有更充裕的时间来配合拿地研判工作。
另外现在很多公司投资拿地受限于公司投资资金额度,甚至有的需要自带融资方案上会,也就是说投资不仅要找项目,还需要跑金融来找钱。

保持良好心态,积极复盘
其实对于房地产各岗位来说复盘的积极性和有效性都非常重要,对于如今形势下的投资岗来说尤甚。
在突如其来的大批量供地下,工作量也更是在某一时期陡然增多,更不用说后续与其他各部门进行的沟通量,同时伴随而来一定是各种各样的问题来阻碍你的投资工作,其中大部分可能都是沟通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投资人一定要有非常好的心态来应对。
如果你作为牵头人心态都不稳的话,其他部门还如何继续拿地工作,所以说投资人一定要有大心脏来把控局面。
两集中之下重点城市全年供地不超过3次,换句话说也就是今年只有3次公开市场的机会来为自己所在城市公司扩充土储。
机会固然非常宝贵,但心态也是最应该放稳的。
行业大佬对于各个房企拿地端的警示也从未停歇,拿不到地很惨,但拿错了地问题只会更大。
如果第一批次没有拿到,要积极复盘,积极保持与拿地企业同行的沟通交流,研究为何别家企业的出价能力更强。
复盘后总结经验,争取在剩余两次集中供地中有所收获,积极乐观的心态也是当前形势下生存的关键点。

有舍有得,适合最重要
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
挂地公告出示后,在全方位的分析下,一定要毫不吝啬的舍去与公司拿地战略、风格或竞争压力太大的不匹配公司的地块,重点要放在与公司现状相匹配的地块上。
有些企业在这种政策之下依然选择对所有地块都去进行深入研究,认为这是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性的办法,最后直到万不得已才放弃。
一方面要花去大量的时间成本和精力,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就是严重打消投资人和与投资部门对接的其他各部门的工作积极性。
要深刻熟悉本公司的投资战略、项目布局和拿地模式,趁早放弃不适合地块,主攻适合地块进行反复研判,这样才能提高成功拿地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如果自己公司除了招拍挂公开市场之外,在其他诸如产业商业勾地、收并购或旧改等拿地形式上更有经验和成熟体系,那就更不应该将过多的人力物力精力放在集中挂地之上。
更强的综合拿地能力才能在当今政策下弯道超车,合作开发、收并购、旧改转化等都将成为增加土地储备的重要模式。

机遇挑战并存,主动学习,拥抱变化
投资岗本身就是一个需要时刻关注政策动向、房企动向与市场动向的岗位,不断地了解各方面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也会让投资人拥抱变化的能力愈来愈强。
土地两集中供应政策的袭来一时之间冲的大家缓不过神来,中小房企害怕出局,头部房企害怕掉下去,投资人害怕被裁员,大家都在焦虑之下生存。
但其实在如今第一批已然结束后再回想,最近几年地产行业不一直都处于这种政策频出、市场动荡的环境之下吗?
在这种环境之下,行业对于人才的要求也从黄金时期的量向质转变,只有真正核心竞争力强、更适合这个岗位的人才能留下来。
潮水褪去方知谁在裸泳。
今年行业规模也会再创新高,大家要对行业充满信心,不能人云亦云,优秀的人一直都有自己的市场。
如今,只有不断增进自己的业务能力,主动提升自我,拥抱接踵而至的变化,才能在这个时代掌握属于自己的话语权。

最后
时间过得太快太快,在你焦虑迷茫之时,可能其他人已经主动出击,顺应变化。
与其纠结改变不了的事实,不如相信自己,大步迈过这道坎,就像,你一次次跨过你一直以来的人生中每一道坎那样。
声明:本文来源“地产充电宝”,对作者表示感谢。伙伴们,关于本文观点,欢迎交流互动,记得文末留下脚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