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社会,也许大多数人可以大谈“创业”,但很少有人成功。当然,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创业导师的“冠名晚会”,那些所谓的“心灵鸡汤”被灌了不少,但成功的门道还是黑的,不是吗?其实你真的懂创业吗?
在原始共产主义社会,创业是一个人的事,与大部队分开,只能一个人采摘野果和打野猪,一个人生活。改革开放后,创业叫下海,走出国有集体,做小生意或小生意。做得好就发财,做得不好就饿死。
当年出海跟现在创业不一样。那次会议的小老板只关心现金流。今天投入多少,收回多少,盈利多少,明天能否翻身?说白了就是利润,有一天可能会饿死。那一年,没有市值,没有估值,只有破产。估计就算有,也还是雾里看花。
目前的创业机制非常先进,任何革命性的创新项目都有一个漫长的成长过程。如果它立即停业,亚马逊将早死1000多次。量化未来的市场价值,引入风险资本,已经成为创业的动力。
当然,一些企业家的创业故事一次又一次放大了企业家的激情,让很多企业家兴奋不已,甚至忘乎所以。很多时候,都有这样的心态。不管项目是否不靠谱,先试试水。他们怒喊降维、颠覆行业、烧钱扩张,与三毛进四毛出的庸俗商业逻辑划清界限。然后持续烧钱,只剩下一次失败。
这时,有一种人手握商业计划书模板,似乎能拯救所有创业者,而他们自己:
某个人,通过洗稿成为自媒体大V后,发现如果把网上的金句放在一个PPT里,可以用知识来买单;
某B,从MLM行业调过来,发现教创业和卖励志课程技能差不多,所以尝试一下;
某C,依靠灰色生产赚钱买卖,急于摆脱自己的低形象,于是拼命以行业之光的面貌出现;
某个人,创业至今未能成事,想尽办法喷自己的感情,向下一轮的接盘者炫耀。
这些人同名同姓:——,创业导师。其实他们都不是成功的企业家,复制成功也没那么简单。事实上,创业成功有三个基本因素:资源、运气、不择手段。
1、资源
一位顶级风投合伙人告诉我,他们的投资首先要看团队简历。高飞创始人,企业高管,名校者优先。我问:“简历光鲜的做事成功率高吗?”他狡猾地笑了笑:“别说成功率了,这些人就算做不到也能想办法卖出去!”人脉、影响力、行业知识等资源虽然不是决定性的,但可以大大提高创业项目的成功概率:有人脉的商机很多;粉丝可以多宣传产品;如果你有足够的行业知识,就可以少走弯路。可惜这些东西帮不了你,只能靠你自己的机会积累。
r>2、运气
资源不是决定性的,什么才是呢?当然是运气。一千个创业者里,成一个就算不错了,而倒掉那999个,各有各的奇葩死法。概率低到一定程度的事儿,就跟六合彩一样,所有的分析都是扯淡:你可以选择怎么死,就是不知道怎么活。
3、不择手段
那么创业就无章可循了么?也不是,说起来很简单:初创企业无品牌、无资金、无阵地,学宋襄公是活不下去的。会点儿放低底线的非常手段,才是创业者最该学习的存活技能。其实,中国几乎所有大公司的幼年,都有些不会体现在创始人自传里的原罪。看起来,就仿佛他们胸有星辰大海,就可以成商业领袖,其实到头来一片缥缈而已。

你们相信那些创业导师吗?
你或许相信过,质疑过,但是有些商场“门道”估计都不一定提及,比如如何买通机票代理人,坐友商背后听消息;什么一元夺宝,根本没有人中奖等等,这些为了生存而采用的手段,你知道几何?
有的时候,创业导师们或并不知道,或不肯谈及,就是讲了韭菜们也不愿相信。我知道点皮毛,但是还没打算干,所以并不是成功创业者,却也并不羡慕他们。对此,马云说了句实话:靠看书来挣钱的公司基本要玩完。这个论点稍嫌偏颇,当然,创业导师绝非一文不值,定量地说,其价值相当于买玛莎拉蒂的时候,给了张200元代金券。
关于创业少听导师的“鸡汤”就说到这里,你有什么新的看法吗?欢迎交流讨论,同时关注行知牛,了解更多创业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