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时报
7月24日,中国城市高质量发展与国际合作大会在北京举行。本次大会以“十四五”规划为指导,聚焦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绿色产业、科技创新、国企改革、对外开放等领域高质量发展。本次大会由《环球时报》学会主办,国内多座在高质量发展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城市代表,以及100多家知名企业和品牌的代表,以及经济发展领域的专家学者出席。
自2008年园区成立以来,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光谷生物城”)通过高水平的制度规划、体制机制创新、专业园区建设、平台体系建立、市场主体引进、产业生态改善等有力措施,发展成为中部地区生物产业中影响力最大、创新能力最强、产业体系最完备、人才集聚效应最显著的产业集群。
光谷生物城根据生物产业细分的特点,规划布局了生物创新园、生物医药园、生物农业园、医疗器械园、智慧健康园、医疗健康园、国际生命健康园等7个专业园区,总规划面积30平方公里。正在前沿生物技术产业园、生命科学工具产业园、生物医药材料产业园规划“花园式园区”;打造了26个适合企业不同成长阶段的创意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其中国家级孵化器6个,省级加速器4个,国家级、省级创意空间10个,并引入国内外专业运营团队,为不同成长阶段的企业提供个性化服务。
生物城积极落实支持生物产业发展的政策。可为一类新药提供高达1亿元的资金支持,在医疗器械、生物育种、生物医药新技术、平台建设、企业规模发展、大品种、市场许可方、一致性评价等方面均有专项支持。国家平台研发投入,给予1:1支持,最高1亿元;我国第一只股权激励专项基金成立。一期共出借高新技术骨干人才1250人,共计2.45亿元,二期将对接100亿元资金,计划激励员工1万人。
生物城整合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中科院武汉分院及相关企业资源,设立武汉生物技术研究院、中科光谷医药产业技术研究院等新型研究机构,打造前沿科技与行业一线需求对接的合作枢纽,从而推动科研成果转化。
生物城搭建了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基因测序、蛋白质结构分析、化学与生物合成、药效学药代动力学、中试放大、从小鼠到恒河猴的GLP动物实验中心、药品和医疗器械CDMO平台、区域冷链物流平台等数十个技术服务平台,解决产品研发、转化、注册、生产、物流等产业链环节的共性问题。集中力量推动人才招聘向全球拓展、向“塔尖”延伸,大力发展院士经济、海归经济。引进培养高层次生物人才团队800余个,其中院士计划29个,“3551”光谷人才规划团队655个,园区员工近6万人。
生物城实施“科技金融”双轮驱动战略,建立了“以风险投资为主导、天使投资为补充、多层次资本市场和技术信用为支撑”的科技金融体系。聚集资金和管理机构近百家,管理资金总规模500亿元;生物城企业累计股权融资和信贷支持已超过100亿元。2020年,生物城企业将获得股权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