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创业网 中国创业产业

中国时报记者方徐伟北京报道

近五年来,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翻了一番,达到5万亿元。湖北从哪里来?会带来哪些新的机遇?

湖北省发改委编制的《湖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近日提出,到2025年,湖北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翻一番达到5万亿元,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20%。此外,还有8个重点领域、37个细分领域、2万亿级、4个5000亿级、2个1000亿级等。都在《规划》中指定。

“这是我省“十四五”期间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路线图和任务书。”在8月17日解读《规划》的新闻发布会上,湖北省发改委主任陈新武用“路线图”和“任务书”定义了《规划》。

原陕西省咸阳市政府经济顾问、中国(香港)金融衍生品投资研究院院长王红英表示,基于包括湖北在内的中西部地区的产业政策支持、自身的人才基础和产业优势,如新能源汽车、基于互联网的物联网等优势产业,湖北有信心实现上述战略目标。

对此,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Julia持相同观点:“这些目标是根据湖北省实际情况制定的,也是务实的。”但与此同时,他对《华夏时报》记者坦言:“也有挑战。首先是能否吸引人才来湖北发展;另外,如何才能真正改善营商环境和投资环境?”

8个重点领域37个细分行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培育未来新发展动能、赢得新竞争优势的关键。基于此,湖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

“十三五”期间,湖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从1.5万亿元增长到2.5万亿元,年均增长11%,高于GDP增速5.9个百分点。这为“十四五”时期的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规划》明确,到2025年,湖北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将达到5万亿元。这意味着湖北省将在近五年内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翻番。

这不仅仅是数字,而是一张具体的路线图。《规划》指出,“十四五”期间,湖北将以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为目标,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大健康、高端装备、先进材料、新能源、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节能环保、数字创意和科技服务等8个重点领域37个细分领域。到2025年,湖北力争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大健康两大万亿支柱产业;4个5000亿美元优势产业,即高端装备、先进材料、节能环保、数字创意和技术服务业;以及20亿美元的特色产业,即新能源、新能源和智能联网汽车。将湖北建设成为全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排头兵,跻身全国创新型省份前列,使湖北成为全球创新创业网络的重要节点,为加快建立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提供有力支撑。

湖北省发改委介绍,《规划》还提出建设“两都七基地”的发展目标,即世界仓储之都、世界设计之都、全球光电产业基地、国家“新汽车”产业基地、大健康产业基地、生物育种基地、航天北斗产业基地、网络安全产业基地和未来产业源。

对此,朱丽亚认为,从全省的角度来看,成为设计之都并不容易,因为目前“芯片之都”和“设计之都”的概念更多地集中在武汉而不是全省。

tyle="font-size:15px;">并且,实现这些目标,背后离不开人才。湖北省虽然高校众多,但是人才外流一直备受关注。叶青认为,能不能吸引人才在湖北发展需要考虑,因为从收入及发展空间来看,很多人可能更愿意待在长三角或者珠三角。


对于叶青上述所提的如何留住人才,中国工程院院士陈焕春在会上也重点提及。“人才立省、科技强省、产业兴省。”陈焕春表示,在当今社会激烈竞争、高速发展的新时代,要想取胜,人才是根本。湖北是以科教大省而著称,怎样把科教大省变成人才大省是其关键。


《规划》中提出了实施“人才兴鄂”计划,完善高端人才在鄂工作、科研、交流保障政策,持续深化校企协同,建立省级产教融合型企业认证制度,建设校企合作创新联合体;实施高层次科技人才定向培养机制,为特殊人才以及引进的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开辟职称评审“绿色通道”;建立市场导向的人才吸引和认定机制,探索制定外籍“高精尖缺”人才认定标准;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全球人才招聘制度。通过“揭榜挂帅”方式遴选行业领军人才,为“十四五”和将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湖北底气在哪里?


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于湖北并非首次重点提出。此前湖北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就提出,要加快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先进制造业主导、现代服务业驱动的现代产业体系;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进一步提出构建“51020”现代产业体系,特别是明确了未来一段时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方向和重点。


如今《规划》的出台,便是“十四五”时期推动我省战略性新兴产发展的路线图和任务书。


《规划》中的一串串数字,每一个都意味着明确的目标。那么,湖北的底气具体来自哪里?


“总体来看,‘十四五’湖北有优势、有需求、有动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陈新武说,“十四五”时期,湖北必须练好内功,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构筑产业体系新支柱。


至于底气,陈新武对从上述三个“有”加以说明:首先,有优势。湖北是科教大省,科教优势为湖北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强力支撑和保障。同时,武汉科教实力仅次于北京、上海,居全国第三,武汉及周边拥有脉冲强磁场、精密重力测量等3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成了P4生物安全高等级实验室,还有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正陆续建设。


其次,有需求。湖北的经济转型,发展动力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必然选择。无论从湖北发展需求还是从湖北产业的需求,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对湖北十分重要。


此外是有动力。近年来,湖北战略性新兴产业,尤其是“光芯屏端网”、生物医药产业、核心零部件、原材料等取得了很大进展,也突破了一些关键核心技术。


但是,仍然面临产业链、供应链的风险,需要统筹规划“十四五”各个产业的发展路径。同时,湖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也面临来自沿海先进发达地区的激烈竞争。“因此‘十四五’时期,我们必须练好内功,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构筑产业体系的新支柱。”陈新武说。


事实上,谈及湖北的底气,省会武汉最有发言权,而东湖高新区则是当之无愧的“名牌”。


东湖高新区又称“中国光谷”。2019年,以东湖高新区为核心承载区的武汉市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器件、下一代信息网络、生物医药4个产业集群入选国家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数量与北京、上海并列第一。


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的背景下,光谷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逆势增长、强劲发展,全区营收超百亿企业达到9家,营收50亿元以上企业达到19家,营收10亿元以上企业达到53家,企业总数超过10万家。


目前,武汉四大国家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集聚7000家企业。武汉市委常委、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党委书记汪祥旺介绍,今年上半年,东湖高新区集成电路产业营收210.23亿元,同比增长49.5%,目前已集聚企业200多家(其中规上21家);新型显示产业营收562.83亿元,同比增长72.6%,已集聚企业400多家(其中规上40家);下一代信息网络产业营收620.28亿元,同比增长44%,已集聚企业3600多家(其中规上44家);生物医药产业营收184.13亿元,同比增长14.3%,已集聚企业2800多家(其中规上144家)。这些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成为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先锋队”。


汪祥旺表示,下一步,光谷将以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为目标,以湖北东湖科学城为核心的光谷科创大走廊建设为牵引,推动科技创新“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切实以科技创新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十四五”末经济规模向5000亿元冲刺,将光谷建设成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的“排头兵”。


陈焕春则指出,新兴产业的发展应该从科学、技术和产品三个方面的发展去做好设计、布局和落实,目标是要在这三方面走到前面,领先别人,才能掌握发展的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