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广州七月十九日电(记者题:互联互通铸就湾区大未来)
新华社记者丁梅、田建川、文景华
珠江流入大海,位于海洋之上。19日,伶仃洋大桥索斯塔封顶,这是粤港澳大湾区超级工程——深中通道重点控制性工程建设的又一重大进展。
超级工程漂洋过海,自动驾驶汽车在路上实测,港澳青年在珠三角创新创业。在粤港澳大湾区,你可以感受到来自各地各个领域的活力。
粤港澳大湾区总面积5.6万平方公里,是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地区之一。
互联互通、开放创新,稳步推进大湾区建设,铸就美好未来。
基础设施“硬联通”打造大动脉
深中通道是继港珠澳大桥之后,粤港澳大湾区又一世界级跨海通道集群项目,也是目前中国乃至世界上技术难度最大、施工最复杂的建设项目之一。
“习近平总书记7月1日的重要讲话强调,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不可战胜的强大精神力量。”深华通道管理中心桥梁工程管理部党支部书记姚志安表示,要克服超工程建设中的技术挑战,就要发扬顽强拼搏、不懈奋斗的精神。
全长24公里的深中通道预计将于2024年建成通车,届时深圳至中山的行程将由目前的2小时缩短至20分钟左右。深圳至中国通道,以及港珠澳大桥、南沙大桥、虎门大桥等。将在大湾区形成一个跨海、跨江通道群。
如今,大湾区基础设施加速互联互通,立体交通网络越来越密集,“一小时生活圈”基本形成。
今年6月,广州南沙国际物流中心北区项目开通试运营。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最大的国际集装箱LCL中心,这里可以实现公路、铁路、海运无缝衔接的多式联运。
“快速运输网络的形成,大大提高了大湾区货物运输和中转效率,为珠三角港口群提升国际竞争力提供了支撑。”广州港物流有限公司总经理兼海宁说。
港澳青年融入湾区创新创业
三位来自香港的“90后”青年,没有想到会在广东省江门市的农田里扎根。
2016年5月,从香港三所知名大学毕业后,罗伟特、梁、谭惠敏组成创业团队,来到江门开展水产养殖项目的科研工作。当时由于测试规模的扩大,香港的场地已经不能满足要求。
“我们到达后不久,就遇到了资金困难。在最困难的时候,我们手里只有2000元。”罗伟特说,江门市农业农村部门了解到他们的情况后,迅速为团队申请了5万元的项目资金,并在政策、土地、技术等方面给予了支持。
水产养殖技术是现代农业生产的前沿技术。国外虽有一些研究,但不同国家的气候条件、种植和育种品种存在明显差异,相关科研数据难以在我国有效应用。最低队一头扎进农业基地,每天在地里跑,进行大量的基础研究和实验。
经过五年的科研,最低的团队申请了多项国家发明专利。目前,在广东江门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他们正在为港澳建设一个500亩的有机水培蔬菜种植基地。
“江门的大力支持给了我们动力和力量。我们也要贡献自己的力量回馈社会。”罗伟特说,近年来,团队发挥了积极的纽带作用和组织帕特
,他已经计划毕业后留在广州继续创业。开放创新汇聚资源要素
仅1.83平方公里的广州国际生物岛上,集聚了511家生物医药企业、50余个高层次人才项目和5家上市公司的总部。
“开放合作、协同创新是生物岛产业发展的密码。”广州国际生物岛管委会主任陈超说,生物岛上有药物研发、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大健康等五大支柱产业,产学研一体化融合,形成了良好的创新生态。
作为第三方检测机构,广州金域医学检验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疫情期间承担了大量新冠病毒检测任务。通过在广州、深圳以及香港、澳门的实验室,金域医学已为粤港澳大湾区超过1700家医疗机构提供服务。
金域医学副总裁欧阳小峰说,企业正在加速布局医学检验的产业示范基地和科技创新中心。
生物岛上,不时驶过的无人驾驶车辆让这座小岛显得科技感更足。文远知行市场公关总监区锦燕说,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研发与产业创新环境为企业发展赋能。广州市汽车产业基础雄厚,很多汽车主机厂都是企业的合作伙伴。
创新也为老牌国企广州无线电集团有限公司的发展插上翅膀。今年前5个月,该公司工业总产值同比增加22%。
“我们要咬紧创新不放松,用‘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接续技术研发,不断推陈出新。”广州无线电集团党委副书记黄跃珍说。(参与采写:毛一竹、洪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