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加盟开便利店,南昌加盟便利店有哪些

每经编辑:王丽娜

2019中国便利店大会排队买热干面的人

图片来源:记者陈克源每张照片

武汉希尔顿光谷位于武汉七大中心城市之一的洪山区。当地人说这家酒店早餐室提供的热干面闻名全城。然而,在5月14日举行的“2019中国便利店大会”上,这家早餐餐厅的业务被一家今日便利店设立的临时摊位“切断”。是因为它的面条比较好吗?没那么简单。

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通过一碗热干面就能“斩断”酒店、餐厅生意的今日便利店,也是第一家销售热干面的便利店。从开店开始,只能卖两三本,过去一年在武汉卖了380多万本。但这只是其区域便利店打造地方特色的案例之一。

“爆款”热干面的背后,是业内关注度最高的两个关键词:生鲜和本地化,关系到每一家便利店的核心竞争力。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的区域便利店通过在生鲜领域的创新,展现出了不同于国外便利店的自身特色。这三家曾经作为国内便利店“先行者”的外资便利店,在提升生鲜R&D和创新能力的同时,也在加速本土化。一场关于“中国特色便利店”的战斗正在上演。

便利店规模增速达19% 区域型便利店发展迅猛

中国连锁经营与加盟协会、毕马威中国发布《2019中国便利店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2018年中国整个便利店行业呈现平稳向上的发展态势。具体来看,从行业规模和门店条件来看(统计样本为2018中国便利店TOP100),市场规模超过2264亿元,增长率为19%;门店总数为12.2万家,同比增长14%。

毕马威解读《2019中国便利店发展报告》

毕马威中国数字及客户业务合伙人毛健表示:“在便利店行业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业务深度也在逐步深化,流水的创新模式正在积极试验。体现在盈利能力、门店效率、人力效率、扁平化效率等量化指标的不断提升和完善,以及全渠道、社区团购、移动支付等新模式的积极探索和深入应用,新技术与新模式的结合。深度运营为规模持续扩大奠定了能力和资金基础。”

事实上,中国连锁加盟协会此前发布的“2018年中国连锁百强”榜单显示,2018年中国连锁百强的销售规模为2.4万亿元,同比增长7.7%,百强便利店企业的销售规模和门店增速均领先于其他零售业态。中国连锁加盟店协会会长裴亮曾表示,2018年百强连锁门店数量的增加,主要得益于小门店的快速增长,中国零售市场进入便利店加速发展期。

不过,在便利店行业整体形势趋好的同时,需要注意的是,与往年中国便利店发展报告中的数据相比,2016-2018年中国便利店市场增速分别为31%、23%和19%,呈现出一定的放缓趋势。

此外,《报告》指出,从2018年整体数据来看,便利店与资本合作比例为10%,略低于2017年。这说明目前资本市场对便利店行业的心态趋于理性,也意味着便利店行业需要加强造血能力,寻求新的规模增长点。

对此,毕马威企业咨询(中国)有限公司董事孙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采访时表示,便利店行业近年来保持了较高的增速,主要驱动因素在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门店数量的扩张,另一方面是单店效率的提升。

对于以上两个指标,根据《报告》,conveni的日均销售额

“无论是行业还是企业,在某个发展阶段都难免会遇到瓶颈,但就便利店行业而言,增长空间依然明显。”孙进一步表示,从门店扩张方向来看,二、三、四线区域便利店发展迅速,从本地城市向周边城市扩张仍有较大空间。至于单店效率的提升,越来越多的便利店品牌已经意识到,自己的品牌和生鲜食品一样可以

以给门店经营带来的突出贡献,而通过冷链物流、鲜食工厂、中央厨房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便利店亦有充足的突破空间。



中国特色便利店趋势渐显 “鲜食”为制胜杀手锏?

如上述所言,区域型便利店很可能是未来便利店行业继续保持高位增长的主要动力。


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最新发布的“2018年中国便利店百强榜单”(以下简称《榜单》),以“2018中国便利店TOP100”为统计样本,80%以上的便利店企业都是以深耕当地市场为主,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化特点。


客观来说,便利店以深耕当地市场为主,这一方面是因为企业受到资金、人力、供应链方面的限制,但另一方面实则也体现出了经营者的智慧。


便利店内的鲜食自有品牌


一如上文中提及的,能够通过一碗热干面“截流”酒店餐厅生意的Today便利店,参会者之所以宁愿排队来买它家的热干面,很大原因在它的摊位搭在了会场的门口处,省去了让走进餐厅的几步路。而如果去看Today便利店整体市场的差异化特色,在武汉市场它卖的是热干面,在南宁和长沙市场卖的则分别是冷串和米粉。


“鲜食一定要回归本土化,每个城市需要不断挖掘当地消费习惯和文化,开发本地化鲜食产品。以武汉热干面为例,Today是第一家卖热干面的便利店,从最初一家门店只能卖出两三份,到现在销售较好的门店一天卖出300多份,过去一年在武汉销量超过380万份。”Today便利店创始人宋迎春表示,便利店最核心的竞争力是鲜食产业链能力,而在当前Today便利店的商品结构中,鲜食SKU占比达10%,但销售占比超30%、毛利额占比37%。


Today便利店的“爆款”热干面只是区域型便利店打造当地特色的案例之一,同样起家于南昌的乐豆家便利店则在店内以拌粉为主打商品。“拌粉在南昌的地位相当于武汉的热干面,是一个极度本地化的商品,而这一碗粉的PSD(单店日均销量)甚至可以超过一个品类。”乐豆家创始人杨翔称。


“叫好又叫卖”的鲜食商品对于便利店经营者来说固然诱人,但这同样不是一块容易吃下的蛋糕。如安达便利店总经理任光临表示,鲜食的风潮并不好跟,背后有着很高的基础设施和技术门槛。


同样,宋迎春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也表示,2014年Today便利店将A轮融资高额投入在自建鲜食工厂,但在获得融资之前,Today便利店以南宁地区为主,当时仅有30多家门店。


“当初这曾经是一个备受质疑的举措。”宋迎春称,但正是因为坚持了那次战略抉择,如今Today鲜食工厂日产能可达10万份,奠定了品牌的竞争力基础。此外未来三到四年,还将把Today鲜食工厂进一步进化成为一家智能化工厂,让前台的大数据直接打通工厂的精准化生产,实现C2M制造。


纵然面临着压力与挑战,但借由鲜食领域的创新,中国的区域型便利店表现出了区别于外资便利店的自身特色。正如裴亮所说,便利店行业提出走中国特色的便利店之路,反映出行业的一种自信。中国便利店已经从简单的模仿、照搬到逐渐的再探索,找到了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而支撑中国特色、地方特色背后的力量,其实是商品力,是企业供应链的核心能力。



外资三大便利店不示弱 依托资源优势加速当地化

面对中国本土便利店品牌的大势发力,一度扮演国内便利店“先导”的三大外资便利店,也有了自己新的思考。


“中国地大,各个地区的经济水平不一样,消费习惯也不同,所以我们在中国不能采用统一方式经营,要考虑用符合中国特色的经营方式。”罗森(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总裁三宅示修就在对话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副秘书长王洪涛时表示,在与区域加盟商的合作中,一方面要提供给当地企业一些经验,但另一方面,罗森也提出了“半学半教”的理念,不只是教育,同时自己也在学习。


罗森(中国)当前的门店数量已经超过2000家,并通过区域授权的方式分别与武汉的中百集团、南京中央商场建立了合作关系,通过大加盟模式与北京超市发建立合作。此外,就在今年3月,北京首农股份有限公司也与罗森(中国)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对后者旗下的罗森(北京)有限公司进行增资入股。


具体到如何实施罗森便利店在中国市场的当地化经营,武汉中百便利店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吴瑾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说,“罗森(中国)最终会选择与中百合作,中百所具备的当地资源优势是重要原因之一。”


她进一步举例称,鲜食的持续研发和创新能力是中百的核心竞争优势之一,当前中百罗森90%的商品来自于自己的鲜食工厂,而这一工厂是中百集团在2012年耗资6亿元打造的研发配送一体的鲜食工厂。


据了解,中百集团与罗森(中国)的接触是在2013年,而双方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是在2016年,跨度三年之久。对此吴瑾表示,“两大集团还是有很多不同,中百是一家国有企业,罗森是跨国企业,当中机制体制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当双方又都有一个共同目标。中百希望通过合作,加强传统企业快速改革的步伐;罗森希望通过合作加快全国的网点布局,冲着共同的合作模板,终于在2016年达成了合作协议。”


同样,对于品牌的当地化运作,柒-拾壹(中国)投资有限公司董事、副总经理严茜表示,7-11会把更多的话语权给到加盟店主或店长,以此强化门店的当地化特色。


“因为只有店长和加盟主,对他周边的商圈情况是最了解的。”严茜称,在商品定价时、考虑进多少货时,这些细节都不是由供应商来解决,而是都由店铺自己来决定。如果是加盟店,是由加盟主决定,如果是直营店,就由店长决定。


上海福满家便利有限公司、中国全家商品部部长李世峰则表示,除了集团策略层面,中国全家的当地化运营也体现在商品的细节上。他以全家在2014年推出的“ParCafe”品牌为例称,在咖啡豆选取、设备研发、人员培训等方面,都会根据当地消费者的偏好进行调整。


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