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欧派衣柜颗粒板知乎,开通创业股板的好处知乎

今年以来,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除了金属、原油等热门大宗商品的疯狂上涨,家居行业的木材、五金、海绵、皮革等原材料价格也涨了好几倍。面对涨价潮,家具企业纷纷倒闭,家居产品涨价。

近日,记者走访广州定制家居市场,了解到包括欧派家居在内的定制家居正以不同方式悄然提价。索菲亚和尚品送货上门都是定制家居的头部企业,对于涨价非常谨慎,表示没有涨价通知。他们将如何应对原材料价格的上涨?

定制家居涨价的同时升级板材

作为定制家居最重要的原材料,每年定制家居企业都会推出新型环保板材,从E0级实木颗粒板到无甲醛板和抗菌板等。不断追赶板材环保水平的提高。今年4月,欧派家居推出第二代净化醛抗菌芯板,被宣传具有净化醛、抗菌、防霉、净化异味四大功能。此前,索菲亚、尚品送货上门、好来客等定制家居企业也推出了零甲醛、抗菌概念的板材。

记者走访发现,随着钣金环保水平的提高,也包含了产品的价格。欧派家居广州直营店销售人员告诉记者,虽然欧派家居全屋定制套餐为“22平米1.98万元”“18平米1.98万元”,但今年4月以来,抽屉、玻璃等超出套餐的产品价格均有不同幅度的上涨。柜内所有板材单价每延米上涨100元以上。相应地,橱柜的板材升级为抗菌板,定制衣柜的板材升级为最新的纯醛抗菌板。“欧洲基本上每年都有10%的增长。”欧派的业务员告诉记者。

记者以消费者身份走访了位于广州索菲亚的一家店铺。商店的售货员说他最近没有收到涨价的通知。目前索菲亚为全屋定制的套餐依然是“22平米,19999元”。然而,超过套餐的金额已经从6个月前的999元/平方米上涨到1099元/平方米。板材已从E0实木颗粒板升级为环保等级更高的康春板。

除了产品的涨价,同等价格下,消费者的选择范围也在缩小。据欧洲直营店销售人员介绍,“22平米,1.98万元”的套餐为全屋欧洲定制,板材可选择13种颜色,“18平米,1.98万元”的套餐可选择26种颜色。虽然包装的价格没有变化,但是可选的颜色和配件都变了。例如,先前22平方米包装中可选的颜色只能在18平方米包装中选择。

欧派否认产品年涨价10%

家居头部企业谨慎对待涨价

但对于“欧洲每年增长10%”的说法,欧家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种说法并不真实。“实际上,我们今年给终端代理商的出厂价保持不变,与去年相比略有下降。”欧派工作人员表示,大宗商品原材料的崛起以金属、木材等一级原材料为主,而对于定制家居行业,使用的原材料主要是人造板材和半成品五金配件。欧派家居从去年底追踪的数据来看,定制家居的原材料并没有一流的原材料

上涨的幅度大。“定制家居的主要原材料,第一是人造板材,目前价格上涨在可控范围内,第二是五金配件,但这一块在总的采购量上占比比较小。”


记者了解到,索菲亚在五一期间门店有不少促销活动,未来六月份还会有更多品类的促销活动。随着直播卖货的兴起,索菲亚的活动也将越来越密集。


记者走访尚品宅配在广州直营店,从销售员那里了解到,尚品宅配全屋定制的引流套餐一直都是198000元20平方,并没有涨价。销售人员对记者说,“我们的定价都是经过核算的,不会随便就涨价降价,除非是门店搞促销活动,会有一些优惠给到消费者。”而记者也通过尚品宅配的相关部门确认,目前该公司并没有涨价的通知。


好莱客的一家门店销售人员向记者表示,虽然现在板材等原材料涨价了,但是上半年属于定制家居的淡季,广州一家新门店即将开业,为了引流,好莱客将推出便宜100元的全屋定制优惠套餐,吸引顾客。


定制家居如何应对板材涨价?


据新华社报道,今年以来,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走高。玉米、大豆的期货价格年内涨幅分别超50%和20%。国际木材期货价格从去年6月前后开始急剧上涨,当前价格是去年春天时的三倍多。各类原材料和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给企业生产带来更大成本压力,促使可口可乐、百威宝洁等企业决定产品涨价,通胀压力进一步传导。那么,作为定制家居企业,该如何应对原材料涨价带来的挑战?


记者从公开资料了解到,索菲亚通过大规模按计划采购,在议价方面具有优势,同时通过降本增效、产品迭代等举措,尽可能地减少原材料涨价带来的影响。


在原材料“控价”方面,欧派家居也是采用了类似的方法。据介绍,欧派家居跟绝大多数供应商具有战略合作的关系,通过充分竞争之下的供应链,将价格上涨的空间尽量消化在供应链的环节。


不过,欧派家居也表示,未来如果原材料不断上涨,市场的供应关系进一步恶化的话,将不排除采用其他措施来控制涨幅。第一步将通过供应链、规模、战略合作伙伴,在体外进行消化掉。如果无法消化,才会进行第二步,通过经营生产的调整,来进行消除原材料涨价带来的影响。第三步才是终端的涨价。公司也会通过营销管理、激励、相应的补贴、返利等政策,来缓解终端的竞争压力。


奥一新闻记者 卢若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