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电商扶贫农产品计划书 家乡特产创业计划书

创新案例

杭州西湖职业高中位于西湖龙井茶乡。2007年以龙井三号茶坊扶持项目启动。学校抓住了农村微观经济发展过程中产品同质化、服务低端化、技术老化、标准缺失、品牌培育意识和方法缺失等痛点和难点。搭建农村帮扶平台,成立“西部服务队”。教师和学生一起参加了乡村振兴项目,培养和了解帮助农村微型经济解决问题的技术。

西湖职业高中的实践探索影响了临安、桐庐、台州、丽水、磐安、金华等钱江沿岸地区,建德新安江职业学校、衢州职业教育中心、淳安千岛湖职业技术学校等多所农村职业学校纷纷加入。这些职业学校与乡镇、企业共同组成“职业教育乡村振兴联盟”,培育多方联动的良好职业教育环境,培养更多有乡土情怀、投资乡村建设的复合型人才。

构建“学历教育+职业培训”一体化本土人才培育路径

西湖区位于杭州西南部,集中了数字经济、文化创意、旅游休闲三大产业。在兼顾传统产业、注重区域产业升级的基础上,形成了产城融合、能级提升的建设路径。

乡村旅游和餐饮占该地区乡村微观经济的一半以上,尤其是西湖职业高中所在的转塘、上思、龙坞地区,杭州大部分旅游休闲产业集中。经调研,学校在分析复合型本土人才特征和结构特征的基础上,构建了以技术为核心,以创新能力和管理能力为支撑的复合型人才能力圈。学校、企业、产业及相关微观经济共同设计学历教育、岗前培训、岗后培训复合型本土人才的一体化培养路径,打破职业学校的教学壁垒,只聚焦高端就业市场的培养定位,根据业务形态人才需求,培养从基础服务型到创新创造型的多层次跨界人才。

很多西湖职业高中毕业的学生回到农村创业,带着乡土情怀参加村干部选举。2017年毕业的会计专业学生胡世民,在校期间选修了跨学科课程“电子商务实务”,实习期间参与了西湖职业高中合作B&B的商业推广项目。现在他在家乡建德建立了自己的农村电商平台,在家乡卖土鸡,形成了创意生态的乡村农场旅游品牌。此外,西湖职业高中还定期为乡镇企业员工提供业务培训,淡季集中培训,旺季现场指导,开设茶艺、中餐、电商等多门技能等级考试培训课程,帮助相关员工提升技能,获得行业准入资格。

牵手政行企组建复合型本土人才培育联合体

西湖职业高中率先成立由职业院校、政府、企业、行业等单位组成的乡村振兴复合型地方人才培养联合体,形成多方联动、教育培训并举、平台共建、资源共享的良性局面。

联合体依托浙江小吃委员会成立“两库两中心”,与钱塘江民宿、农家乐、当地餐饮企业共同培养员工、培育产品。征集1000个地方小吃,建立“地方特产小吃库”,使地方小吃产品化、标准化,为地方特产小吃进入市场铺平道路,推出浙江民间餐饮品牌。通过技能大赛,建立“特色餐饮旅游人才库”,制作民间艺人手册,提升民间点心艺人影响力。

联合体为学校重构复合型本土人才培养课程提供了良好的教学团队、丰富的教学资源和真实的学习项目。学校梳理了烹饪、旅游、电商、建筑设计等人才培养路径,围绕乡村旅游餐饮产业链,形成了“餐饮-旅游-设计-销售”课程群:技术课程、研究与创作课程、商务课程、文化课程。这四类课程群通过渗透、嫁接、重构、发展的方式整合到四个专业的课程体系中,乡村振兴工程成为课程内容、教学情境和项目产品,从而培养学生在不同乡村微观经济情境中的专业能力。

在乡村产品项目孵化中实现生产即学习

学校教师、企业行业专家、员工共同分析农村微观经济中工作场景的特点,制定系列学习方案,聚焦农村产品孵化,将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放在乡村振兴项目的真实工作场景中,真正做到以产为学,在解决农村微观经济发展瓶颈的过程中提升学习者的复合能力。

一是技术升级学习计划孵化特色乡村餐饮产品。针对乡村旅游餐饮行业多任务协作、复合能力要求高的特点,修订企业标准,针对不同场景设计个性化培训方案,如具有上思特色的河鲜、湖鲜制作、茶艺表演、茶点制作等。

二是产品研发学习计划,孵化特色乡村旅游产品。乡村旅游市场需求变化研究

化与业态特征,依托名师工作室与大师工作室,设计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如结合茶乡特点改良经典菜品,融合上泗地方美食“龙井茶席”的设计与制作;侧重生活体验、文化推广的乡村研学方案的设计与推广。


三是品牌培植学习项目,孵化特色乡村文化产品。通过文化挖掘、营销植入、新媒体运营等方式,推动美丽乡村文化建设,并形成相应的学习项目,如以西湖职高与西湖茶研会共同编辑出版的《西湖问茶》杂志为载体,师生采访茶村、茶农,讲好乡村故事,推广茶村文化;建筑专业与园林设计企业合作,师生协助美丽乡村改造计划;电商专业师生与“乡村宝”平台合作,协助村民撰写创业计划书,进行产品营销与文化推广。


建设基地探索“学分改革+潮汐管理”培养机制


学校投资建设了高水平旅游服务产教融合基地,为系统化教育培训提供场所,形成提供标准化技术教学与培训的技术培训中心、为产品培育提供试验场地的产品培育中心、以职业体验培训为主的文化创意中心,并针对课程群开发了四类资源:技能示范类资源、课程讲授类资源、研发创新类资源、文化理解类资源,为校内外学习者提供学习支持。


学校对学分制的构成进行了部分改革,将综合实践学分由原来的10%提升至25%,实习学分由原来的15%提升至20%,保障在校生参与乡村振兴项目的利益,提升参与积极性。其中,综合实践学分除了第二课堂与寒暑假的外出实践外,增加学生参加服务队的成效;实习学分除了每学期带队教师、实训处负责人与实训基地负责人的评分外,还增加了实习期间的特殊奖励分,由学生与实习单位提出申请,经过评审委员会审核后给予奖励学分。


为了解决正常教学时间与多时段参与项目需求的冲突,学校组建了灵活开放的师生服务队,以招募的形式开展生产、服务、研创等多种类型的乡村振兴项目。服务队成员覆盖范围广泛,包括项目负责人、专业教师、各专业学生志愿者、企业与行业师傅。参与服务队的学生采用自动报名与教师推荐两种方式,项目结束后给予相应的奖励学分。


在以乡村振兴项目为载体推进复合型本土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学校从给乡村微经济体培养、培训人才,解决其人力资源缺乏的问题,到给乡村微经济体的多元发展搭建平台,直至参与品牌经营与产品研发,成为微经济体发展的重要支持力量;而师生在共同参与乡村振兴项目过程中,提升了技能,改变了理念,培养了情怀,走出了一条职业教育反哺区域、提升乡村自身造血功能的人才培养之路。


(作者系浙江省杭州市西湖职业高中校长)


《中国教育报》2021年05月11日第6版


作者:张德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