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年轻人来说,选择去大厂还是去小厂,有很多争议的观点。以下三点分别是主流争议观点:
1.大公司打一年零工,小公司一直打零工。
2.职场缺少什么?
3.年轻人应该去小公司工作,避免陷入大公司
看完这三个观点,应该怎么想?老王认为,每个观点都有自己的道理,没有对错问题,只是用户不同。以上三种观点,老王暂时不做评论,但老王想谈谈自己的看法。
在老王说出自己的观点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个案例:
一家电子商务公司的品类运营高级运营专员赵(化名)上个月被一家猎头公司推荐为一家创业公司的电子商务运营总监。他的工资没变,但职位增加了。
当赵收到这个提议时,他开始犹豫,不知道该如何决定:去还是放弃。
于是,赵找到老王,买了一个小时的付费咨询。经过评价和老王对赵的分析,他给了赵一个合理的建议。
老王认为,对于不超过35岁的人:缺少背书的职场,你很难值钱!
至于选择去小厂还是去大厂,老王认为应该从以下四点思考:
1、你擅长的能力是否可以支撑你持续的职业发展.说到擅长的能力,很多人会抓狂,找不到自己擅长的东西,然后误以为自己的综合能力就是自己擅长的能力。这是一个大错误。
什么是综合能力?综合能力是在你专业能力的基础上背书你的专业能力,比如沟通能力、表达能力、执行能力等。但在职场上,总是缺少的是专业技能,这也是老王常说的“本事”。
对于职场人来说,“一技之长”就是支撑职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如果你缺乏这种能力,老王建议你需要快速挖掘,不断放大,否则你很难在瞬息万变的职场中找到立足之地。这也是职场人35岁以后焦虑的真正原因。
老王接触过很多职场人,有的已经40多岁了,从来没有焦虑过。因为他们有很强的专业能力和硬核的综合能力。
2、当你年龄不到35岁时,你的职业选择是否可以为你做背书;如果你已经超过35岁,你需要为企业赋能,而不是历练.但是,如果你已经35岁了,还不能赋能企业的发展,是需要马上开始学习,还是专心冥想,耐心探索?只要你开始努力,学习永远不会太晚。毕竟孔子直到最后成为《易经》大师才开始学易。
企业要求专业背书,一般在35岁之前。35岁之前,你可能还没有达到顶级水平,但此时你正在体验和吸收知识,以促进自我成长;当你超过35岁,你需要做的是:如何用你的知识赋能企业,让企业快速发展?
独角兽公司的一位副总裁告诉老王,他不再需要背书,而是在思考如何更好地赋能企业,让他管理的部门表现得更好。
因此,老王建议,如果你不是35岁,你需要去大工厂
你的职业发展做背书;如果你年龄超过35岁,你怎么选择都行,但一定考虑清楚薪酬和职位是否合适。薪酬和职位是35岁后职场人的职业选择的重要依据。可是如果你还没有达到老王说的“为企业赋能”的境界,你需要赶快提升,因为职场留给你的时间已经不多了。3、你身边是否有更多优秀的人。与优秀人为伍,你会不自觉地要求自己向他们看齐,不断努力不断奋斗;与“垃圾人”在一起,你除了被欺负外,还会不断降低自己的要求,最后成为其中一员。
老王在做付费咨询的诸多案例中,发现95%以上的人都有一颗与优秀人为伍的想法。原因很简单,与优秀的人在一起,自己很快就会变得优秀。
老王认为,不管是大厂还是小厂都有优秀的人,关键是你身边优秀人的数量是否多。这个问题,还是留给读者自己思考吧。
4、还有一个参考因素就是薪酬是否增加。薪酬是你赖以生存的生命线,如果没有薪酬,你的生活质量就会降低。老王建议,跳槽时,薪酬也是你参考的一个重要依据,但不是首要参考依据。怎么参考,老王已经帮你做好排序了,老王把薪酬排到第四位,你应该懂的。
总之,职业选择本身就充满诸多的不确定性,但老王建议,用职业发展理论,和职场的实践相结合来选择,一定会大大降低你职业发展的错误率。
写在最后
一个有才智的人,比较难与人相处,他可以与之相交成为朋友的更是少之又少。那是因为思考问题的层次和角度,以及参考的标准不一样。
优秀的职场人的职业发展,不同于大众思维的方式,而是根据自己的能力特点和掌控的资源进行选择,最大限度地减少错误、避免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