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8日,清华大学宣布“申请硕士无需发表学术论文”。这是清华大学不再要求博士生发论文后的又一项改革举措,有利于打破“唯论文”的顽疾,为高校开好头。
当然,问题接踵而至。不发论文,会不会降低毕业门槛?新规明确坚持“学位评定以学位论文为主要依据”,符合要求的“可以申请学位论文答辩”。由此可见,取消这一“前提条件”并不意味着学术可以放松。取而代之的是,它纠正了“只限于纸张”的取向,并提出了更全面的“出口通行证”。
剑指“唯论文”及其弊端,这是由于长期以来,高校把发表论文作为科研评价最重要的指标,包括论文数量、被引用次数、影响因素等。在使用过程中不断呈现出片面性、绝对性和功利性。
如果论文过于关注量化目标,就会出现作弊。学生会作弊,老师也会作弊,老师也会和学生一起作弊,因为数量关系到学生的未来,也包含在学校和老师的KPI中,所以评价机制很容易异化为试卷的“流水线”操作。于是,一条由“枪手”、代理机构、付费期刊组成的灰色产业链在校园外形成,内部产生了一些不健康的学术潮流,在捏造实验数据,捏造研究结论。
除了高校之外,“唯纸”的不正确定位在当今社会也屡见不鲜。比如职称晋升、资金项目申请、年终考核、人才选拔都是以论文为依据,越来越功利化。现实中除了“唯论文”之外,还有“唯分数”、“唯学业”、“唯文凭”、“唯帽子”等顽疾,被称为“五唯”。所有这些现象都亟待消除。
当然,我们讨厌“只有试卷”,不是说试卷不重要,而是“连孩子泼完洗澡水都被甩了”。相反,在国际同行评价和科技竞争中,论文是必要和重要的。没有发表论文,中国学者就无法在国际舞台上发出好的声音。
我们的问题是缺乏原创性,基础研究薄弱,缺乏前瞻性课题,只需要快速提升论文水平。本质是去掉“只”字。如果只注重数量而不注重质量,就会偏离最初的学术意图。
不要折断或站立。这一次,清华大学的学位改革开始了,“放松”研究生,让更多的学生沉下心来,从事真正的学习。未来如何发挥人才评价的指挥棒,需要多维度的机制设计,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对创新质量和实际贡献给予更科学的权重。(文字/万全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