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模式是企业为了盈利而设计的模式。一个成功的企业必须为盈利而设计商业模式,但商业模式的设计是有一定机制的。如果这八个原则做好了,企业的商业模式就设计成功了。
1.充足现金流和持续盈利的原则
一个无利可图的企业最终可能会倒闭,但是一个现金流充足的企业即使无利可图也一定会活下去,而且会非常滋润。持续盈利是我们判断这家企业商业模式成功与否的唯一外在标准。因此,在设计企业的商业模式时,盈利和如何盈利自然是一个重要的原则。但是,在连锁企业中,又分为见钱眼开,和不见钱眼开。用老师的话来说,看到的钱被分出去赚看不见的钱。我们这里说的是阳光下的持续盈利。持续盈利是指不仅能够“盈利”,而且具有发展潜力和可持续性,而不是偶然获得暂时的盈利,因为连锁领域不仅依靠产品盈利,还有其他盈利方式,比如房地产收入、品牌收入。
当一个企业能够持续盈利时,对企业的评价就会转变为是否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这也是企业最有效、最实际的考量标准。如果大家都知道盈利模式,就会很受欢迎,利润就会减少。因此,盈利模式越隐蔽,意想不到的效果就会越好。
2.客户思维,从客户的角度出发,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顾客的心理价值是每个企业都要思考的问题,需要细分到不同的领域。不是所有的都是企业的目标客户。从专业的角度来说,叫做选对鱼塘,钓对鱼。商业模式盈利与否,应该关系到模式能否实现客户价值最大化。从同理心的角度来看,一个不能满足客户价值的商业模式,即使是盈利的,也一定是暂时的、偶然的、不可持续的。相反,企业有一个可以实现客户价值最大化的商业模式,即使暂时不盈利,最终也会盈利。因此,我们把顾客价值的实现和满意作为企业应该始终追求的主观目标。
3.内部整合、外部引进、上下游资源整合
资源和人才是企业面临的一大难题。从专业的角度来看,很多企业并不缺乏这些资源,只是不知道如何去开发。企业的整合不仅仅是资源的优化配置,更是进、退、舍,即获得整体的优化和价值应用的最大化。
(1)整合内部资源,梳理企业内部价值链,获得专业化、集中化优势:优秀企业集中力量于产业链的一个或几个环节,不断优化内部价值链,获得专业优势和核心竞争力,同时以多种方式与产业链其他环节的专业企业合作。
(2)内外兼修,深化与产业价值链协同,整合拓展优势:通过投资、协作、合作等战略手段,在开发、生产、营销等方面深化与产业价值链上下游企业的关系,
等环节上进行密切协作,使自身的产品和服务进一步融入到客户企业的价值链运行当中,提高产业链的整体竞争能力。(3)企业强化产业价值链的薄弱环节,整合上下游企业释放整体效能聚众之势:强势的高效率企业对低效率企业进行控制,或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或由产业链主导环节的领袖企业对产业链进行系统整合。如蒙牛对上游奶站的收购,上市公司湘火炬对上游国外经销商的收购等等。
(4)把握关键环节,重新组织产业价值链;企业必须识别和发展所在产业价值链的核心价值环节,即高利润区,并将企业资源集中于此环节,培育核心能力,构建集中的竞争优势,然后借助这种关键环节的竞争优势,获得对其他环节协同的主动性和资源整合的杠杆效益,使企业成为产业链的主导,获得其他环节的利润或价值的转移,构建起基于产业链协同的竞争优势。
(5)构建管理型产业价值链,不断提高系统协同效率,作为行业领袖的领先企业,不能仅仅满足于已取得的行业内的竞争优势和领先地位,还需要通过对以上几种产业链竞争模式的动态运用,去应对产业价值链上价值重心的不断转移和变化,使自己始终处在高价值的关键环节中,保持竞争优势。同时还要密切关注所在行业的发展和演进,主动承担起管理整个产业链的责任,这样才能使产业链结构合理、协同效率高,引领整个行业去应对其他相关行业的竞争冲击或发展要求,以保持整个行业的竞争力,谋求产业链的利益最大化。
4.顺应时代,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原则
管理的创新原则是权变管理原理最有效的体现。一个企业要创新的时候,只有完成了技术的创新,产品的创新,管理技术的创新和商业模式的创新,才能提高核心竞争力。更多的所谓管理机制的改革是所有创新的基础,同时管理模式的创新是一个企业最高层级的创新。企业首先是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最后是管理的创新,这样的话,企业核心竞争力才能逐步的提升。只有核心竞争力提升了,企业才能做得更好。
凡是成功的商业模式不一定是在技术上的突破,而是对某一个环节的改造,或是对原有模式的重组、创新,甚至是对整个规则的颠覆。商业模式的创新形式贯穿于企业经营的整个过程之中,贯穿于企业资源开发、研发模式、制造方式、营销体系、市场流通等各个环节,也就是说,在企业经营的每一个环节上的创新都可能变成一种成功的商业模式。

5.融资模式的打造对企业有着特殊的意义,尤其是对中国广大的中小企业来说更是如此。
融资的基本原则:
一、收益与风险相匹配原则
二、融资规模量力而行原则
三、控制融资成本最低原则
四、遵循资本结构合理原则
五、测算融资期限适宜原则
六、保持企业有控制权原则
七、选择融资方式最佳原则
八、把握最佳融资机会原则
6.组织管理高效率
管理组织高效化是指达到组织目标的能力和有效程度,即“精简、统一、效能、节约和反对官僚主义”,达到完成任务“时效强、速度快、效果好”的目的。
按现代管理学理论来看,一个企业要想高效率地运行,首先要解决的是企业的愿景、使命和核心价值观,这是企业生存、成长的动力,也是员工干好的理由。其次是要有一套科学的实用的运营和管理系统,解决的是系统协同、计划、组织和约束问题。最后还要有科学的奖励激励方案,解决的是如何让员工分享企业的成长果实的问题,也就是向心力的问题。
7.风险控制原则,量力而行原则
作为管理的一个特殊领域,随着其发展,人们正越来越关注其原则与技术的正规化。其中风险管理有4个最为重要的原则,即:量力而行原则、与企业战略相一致原则、低成本高效益原则、考虑损失可能性原则。
确定哪些风险需要特殊的防范措施,最重要的是看哪些因素会引起最大的潜在损失。有一些损失会导致财务上的灾难,逐步侵蚀企业的资产;另一些损失就只产生一些轻微的财务后果。如果一个风险的最大潜在损失的程度达到企业无法承受的地步,那么,风险留存是不可行的。
可能的损失必须被降低到一个可控制的程度,否则就必须将风险转移。如果一个风险既不能被降低到一个可控制的程度,而又无法转移的时候。那么必须将它规避。
8.合理避税可行性、有效性、可操作性原则:
可行性原则。也就是说,合理避税方案要依据实际状况制定开展,因地制宜。不论是大企业还是中小企业,之所以成立都是想生存下去,想获得发展的。当然,这也离不开社会发展政治、经济形势,更离不开企业实践活动的产、供、销、人、财、物的详细情况。在进行合理避税的实际状况中,要把这两者结合起来进行。
有效性准则。也就是说,对企业经营者相关买卖交易做法所开展的合理避税,是在节省税务开支的同时又要达到预期的经济效益的。这就要求企业经营者能正确认识合理避税的意义,对平时的生产经营和财政组织做出事先判断。此外,有效性准则也要求开展的合理避税活动能够与企业的发展战略相符合,并不是为了避税而避税,当税款总体目标与企业发展有矛盾时,要以企业的利益做为主要选择,这样做也便于被税收主管机构所认同。
操作性准则。即如何应用战略方针、用哪种方式来推动合理避税活动取得成效的问题。这是个很重要的问题,也是合理避税活动中比较具有深度的问题,更是体现合理避税作用的核心点。其实,合理避税到底如何进行主要还是看筹划者对税法、税款战略方针的研究、掌握和巧妙应用上。
逸马连锁
更多连锁相关请继续关注或私聊逸马连锁学堂,有需要的欢迎咨询私聊我们。连锁学堂永远是您的企业最值得信赖的连锁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