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阿里巴巴正式回归港股。上市当天,其总市值突破4万亿元,成为新港股之王。阿里巴巴一个又一个的商业传奇成功地激励了一大批企业家和创业者。但背后的内部创业体系却鲜为人知。
正是这个系统,让现在贡献淘宝联盟70%收入的“阿里妈妈”用200万人民币完成了10亿美元的任务。对此,阿里巴巴集团前执行副总裁卫哲做出了相关分享。
收购太贵:选择内部创业。
故事发生在2007年,当时阿里着手创建一个广告平台,以获得更多流量。这个平台就是今天的“阿里妈妈”。单从名字就能看出这个项目在阿里集团内部有多重要。
阿里之前没有做过广告,所以马云联系了一家广告公司,打算收购,但是对方出价4亿。阿里融资完成后,对方将价格提高到10亿美元。
刚刚融化的17亿还没热,马云心想:“算了,你自己做吧。”在小组会议上,他说,“如果别人要求10亿美元,我们就投资200万元人民币”。当时参加会议的高管都傻了眼,“这怎么可能?”。
因为执行困难,马云一时不知道把任务交给谁,就直接成立了团队。
他在招聘声明中表示,“公司将在一个项目上投资200万元,项目成员可以参与30%-40%。但只要你接手,就必须先离开阿里,不再享受阿里的任何工资福利。如果成功,团队成员将重新融入阿里,还将获得股权激励。”
公告发布后,多名员工立即报名,自掏腰包支付40万元参与阿里妈妈项目。他们是阿里妈妈的创业团队。
当然,“阿里妈妈”项目很难做,因为“到处都需要钱”。用这些员工的话说,“这根本不是项目,而是真正的生意,没有退路。”
接下来,为了节省房租,他们挤进了马云创业的湖滨花园。为了省钱,几家创业公司选择不领工资;广告平台的服务器需要大量的流量,所以他们去找被丢弃的服务器。工程师们建造了2700台废弃的服务器后,它们相当于5000台新服务器。
平台初步建立后,他们发现市场上几乎所有的广告流量都掌握在百度和腾讯手中。
为了打开市场,他们采用了——“95:5”的“最无情最无利”策略,自己拿的少,这样商家才能赚钱。有单独账户,没有预付款”,就是“先啃市场”。极其丰厚的回报和极高的结算效率让很多网站敢于挑战百度,于是一下子变成了淘。
宝联盟的颠覆性作用。最终,连马云都没想到,“阿里妈妈”竟然做成了。
如今,淘宝联盟70%的收入都来自于阿里妈妈,初创团队用200万的投入,完成了马云的“10亿美金”目标。当初创建阿里妈妈的几位工程师也重回阿里,每个人身价更是达到了千万美金级别。
复盘:回归创业环境与制度设计
整个过程是做了一个什么事:阿里妈妈又回到了一个创业的环境——回到了马云的家,只用两百万,整天做空手套白狼的事。
1、野生动物模式
当时有人提议,阿里妈妈初创团队都是以工程师为主,去成立一个公司,什么工商、税务都不懂,要不要公司的法务部、财务部去帮他们给办了。
马云说:别这样。你这样做,会让工程师都变成圈养的动物,但创业需要的是野生动物。谁说工程师不应该学着办工商登记?谁说工程师不应该学税务、搞关系?他必须去,这就是他的生存能力。不能把这些事物都给外包了。外包了他们就不是野生动物了,而是圈养的动物。

我们都知道圈养的动物就是猪、羊,出来是要被别人宰的。而野生动物是宰别人的,野生老虎是吃人的。
2、内部创投制度化
有人曾问过马云,这200万不成怎么办?
他说,2个亿,输一次我们就不敢乱来了。但200万搞100个,总会有一个成的,不就是200万一个嘛。所以,阿里内部一直是有创投的方法的,叫创意的环境。这样才能把创新效率提高,提升这个创新的成功率。
从另一方面来说,这样做还有一个好处。
有公司有组织,就会有很多怪话,风言风语。最好的解决方法是,让公司回到一个公平、公正,没有风言风语的环境。
比如说,公司真用两个亿美金把这事做成了,一定有风言风语:那个人跟马云关系好,给他两亿才能做成。其实,给我一个亿我就能做成。
没做成那个风凉话更难听:因为跟马云关系好,给他两亿美金,竟然没做成。
但这件事是怎么做成的?要把自己的股权卖掉,把级别扔了。
还会有人说跟马云关系好吗?不是问你报名了吗,你怎么不来。
股权架构设计:人才资本股权化
阿里巴巴商业神话的背后,实质上将人才资本股权化做到极致。
阿里巴巴批量产生1000个千万富翁。几年前阿里巴巴在美上市,招股书披露85%的受限股和期权为内部员工持有。阿里巴巴有2.2万名员工,他们平均每人得到了价值25万美元的受限股和期权。假设,阿里巴巴最重要的1000名员工,拿到了其中的90%,就相当于得到了50亿美元的股票,那么平均每人500万美元。

蚂蚁金服公司员工持股比例约为40%。根据相关消息显示,蚂蚁金服估值超过万亿元人民币,目前其员工量有数千人,初略估算,平均每人的股权价值将超过5000万。
内部创业,实现人才资本股权化,是股权激励的又一种形式。其裂变创造出更加巨大的能量,进一步留住那些具备企业家精神气质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