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刚过,总结一下,无论是和朋友、亲戚还是网友聊天,听到最多的就是生意失败的故事。
我姐夫的女儿女婿在当地一个5A级景区工作,工资不高。她一个月满3000多,有了孩子后经济上更紧张。2019年,女婿辞职下海,和朋友一起创业。没想到2020年两轮疫情来袭,所以还是有什么项目和订单,更别说赚钱赔钱给老幼了。然而,我已经辞职了,没有退路了。今年准备转行调试安装视频设备。目前还没有起色,只能靠老婆三千多的工资。
有个网友在信息技术公司工作,公司里有个技术同事。在公司工作几年后,自评已经彻底了解了公司的业务发展模式,同时对自己的技术有信心。他也在2019年辞职,开始在海上创业。折腾了一年多,结局也很惨。今年春节过后,我收拾了一下,又开始找工作了。
一方面,在疫情冲击下,很多梦想财务自由的农民工迷失在商海中。另一方面,职场上还有很多人依然向往公司之外的世界,渴望尝试。就说上面这位网友吧,虽然他同事创业失败的例子还活在我们面前,但他被996甚至007折磨,今年还想开自己的茶叶店。
为什么失败的案例就活生生摆在眼前,却还有这么多人前赴后继要“下海”一试呢?
创业前,先说说股市。在大多数中国人的认知中,股票交易并不是一件严肃的事情。没有炒股的人通常认为股市是骗人的;稍微了解一下,就会说股市是“七亏二平一利”,大部分人都出局了;经过几年的炒作,会说股市黑幕多,暗箱操作多,信息对散户和大基金不对称不透明,散户的牌早就看到了,监管不到位,散户几乎要输了。这三个层次的认知有一个共同点,无论对错和角度,那就是股市风险极大!
回到创业,一个人是要开公司,还是要开店。他需要面对同行竞争、银行贷款利息、前来租房的房东,以及雇佣员工或文员的人工成本。这是资本壁垒;一方面要防止员工划水,同时也要避免员工因为过于苛刻而离职。要制定适当的薪酬激励政策,提高工作效率,避免因工资过高而增加人工成本;在行业竞争中,商场没有那么干净、透明、纯粹。可能你的竞争对手有明有暗的关系,让你尽管努力也拿不到订单。可能你的货款两三年收不到,直接导致资金链断裂。也许你会满足吃饭领卡的需求,赚的利润也不够孝顺。你租的店便宜,但是位置太远,根本没有生意。当你租到核心区域,店铺的租金太高,几乎把你的利润都吃光了。
总体来说,创业实际上和炒股是一回事。
首先,创业和炒股都有着极高的风险系数,成功的比例实际上很低。你认为这个社会有很多成功商人的原因是幸存者有偏见。你只能看到胜利者在聚光灯下挥舞着双手,却看不到无数失败者的尸体躺在舞台下的黑暗中。交易办公室总是挤满了赚大钱的人。为什么我看不到失败者,因为他们都消失了。如果有一天你失败了,你会直接去屋顶,马上就会有另一个人坐在你的空座位上。- 《大时代》
然后,其次,创业和炒股都是入门简单做精很难。只要懂证券公司开个账户,把钱存入自己的账户,点击股票列表,随机选择买哪一只,在股价上涨时卖出去赚钱。低价买入,高价卖出,股票盈利的原理就这么简单。但是炒股的人都知道,股市一次赚钱容易,但一直赚钱难。最后,他们发现自己赚的少,亏的多,直到陷入深渊
生了利润,但等真的等自己上手了,才发现事情远比你想象的要复杂,需要解决的问题远比你想象的要更多。最后,创业和炒股一样都不是一个公平竞争的地方。很多时候,你一上场其实就已经出局,你的失败早已注定。小本经营运气好也就是糊口温饱,当你想扩大投资扩大经营的时候,会发现风险也随之数倍放大,周围虎狼环绕。
辞职创业前,这三个问题一定要想明白
是的,创业其实跟炒股一样,是一项高风险的投机行为。更残酷的是,很多时候创业因为没有退路,导致结局比炒股还惨。
就拿树洞亲眼见证的附近一家火锅店为例。老板投资近200万,盘下了一个面积约200平米的二层商铺并进行豪华装修,开设了一家主打高端海鲜食材的火锅店。在开业酬宾期间的打折促销期生意火爆也让老板信心倍增,但促销期过后生意急转直下,食客越来越少,试了很多办法就是人气不旺,最终在几乎白付给厨师、服务员半年的薪水之后,因看不到扭亏为盈的希望而关门大吉,店租和装修都打了水漂,算上工资和杂费损失炒过150万。
算下来亏损幅度达到了惊人的75%,这种亏损幅度就算是在股市中也是非常惊人的了。

还有这么一位朋友,原先的夫家靠摆摊卖麻辣烫为生。每天早上到批发市场买菜,上午和中午在家洗菜、切菜、串成串串,下午推着串串车到自建房的路口摆摊,生意极其火爆,虽然辛苦,但每月3万以上的纯利润也让一家人生活之外还颇有盈余。
我这个朋友嫁过去之后,觉得街口摆摊虽然赚钱,但是实在太low,觉得串串生意这么好,说明味道不错,开成串串火锅不一样赚钱?于是死活非要开个店面,小伙子拿她没办法,只好说服婆婆支持了三十多万开了个串串火锅。但这点本钱开起来的店在火锅业中可以称之为简陋,而汤底的味道对于打工族来说可能还算尚可,但对于进店的食客来说却并没有那么诱人,晚间食饭高峰也常常空无一人,夫妻两坐在柜台前拍苍蝇玩。也是大约半年后,终于抵不住房租和水电杂费的亏损关门大吉。
夫妻两后来还卖过牛肉干,做过代理,也都惨淡收场,互相埋怨中矛盾逐渐积累,最后竟然反目成仇离婚收场。
讲这两个创业失败的故事,并不是想吓唬大家。一方面是用真实发生的案例来说明创业的风险系数到底能大到什么程度,会产生多么严重的后果。另一方面也是想提醒大家,在创业之前一定要想明白三个核心问题。
第一:你能接受失败吗,你准备承受多大的风险?
正如我在前文所说,创业的风险其实不比炒股小。股市投资或者说投机会受到国家政策、大盘牛熊、板块轮动、资金量等因素影响。创业的成败也同样会受到宏观经济环境、行业景气度、产品周期、市场供需关系、个人能力等很多因素的影响,同样充满了不确定性。

举个例子,一个老板做钢材生意,2006年2007年钢价连续大涨,他贷款大肆购入囤货,2008年金融危机突袭大宗商品暴跌,钢材上赔掉几千万已经事实上破产不说,每年钢材库存场地费用还要几百万,根本无法硬挺到下一轮牛市,最终绝望跳楼。
所以不管在创业和投资之前,一定要做好风险能力评估,最坏的情况,自己能够承受多大的亏损。你没做之前看到的全是机会大家都在挣钱,真正入行之后才发现原来有那么多的问题和困难,所以提前设定止损点,生意起不来到了临界值就断臂求生。虽然再坚持一下可能柳暗花明,但也可能让你背负上更多债务。
话分两头,所以大家上班的也不要羡慕老板挣得多,他们在挣大钱的同时其实也顶住了很大的风险。
第二:你的盈利模式是什么?
其实大家普遍对创业这件事有一种误解,以为创业就是创造一番自己的事业。创业是一个从零到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过程。
但实际上,创业盈利的本质,并不是无中生有硬打出一片天地。在现今商业环境下,创业这件事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更多的是一种现有资源变现。

注意,是先有资源,再有创业,而不是相反。
简单说,就是你手上有一定的渠道和资源,你通过创业,把渠道和资源变成自己的利润。打个比方,你在一家公司上班,供货商,行业布局,目标市场你都摸透了,于是你辞职,把原先这些产销渠道变成自己的了。再比如,你
不管是什么资源,是多年的经验资历也好,人脉也好,技术积累也好,变现换成钱,这个叫创业。你要没资源,能整合资源也行,某种意义上这更牛。很多人不明白这个道理,吃饱了撑的创业,那个叫做慈善扶贫,本质是拿自己、父母的积蓄乃至投资人的钱,去给别人发工资。
第三:你的盈利模式能够实现稳定盈利吗?
说一个数字,现在一线地段的甲级商场,除了连锁品牌,能进来开店的非富即贵,但据统计下来商铺半年存活率只有 30%,一年存活率 15% 不到。
根本原因,就是无法做到持续盈利。

普通人创业,往往只对自己看得见、摸得着的领域有兴趣,而这些东西往往只是漫长产业链里的最后一环——面向终端消费者的末端。产业链的中游和上游的大量商业机会却知道的人很少。
最后导致的结果,就是大部分没有经验却一腔热血,为创业而创业的人扎着堆去搞餐饮之类的东西。这种东西门槛那么低,做的人只要一多导致客户分流,利润摊薄,也就越来越没赚头了。
尤其是餐饮创业,巨坑无比,别的不说,每天四点起床,年中无休,今天的年轻人几个能受得了?很多人居然以为会炒几个热菜,下个面条就算是创业了。对于这种人,如果运气好,市口找的好的,那叫花钱买个工作给自己做,运气不好的,那自然是慈善做好,现金发光的那天也就是关门大吉的日子。
所以第三个问题实际上是接第二个问题的,你发现了一个商机,而它真的是一个好机会,你去做,可以捞一笔,但如果你辞职后,就要靠这个东西来生活来发财,那它就不能是一锤子买卖,必须能让你持续赚钱,这非常重要。否则后期的亏损很快会将你前期吃掉的红利全部消耗掉。
实际上,这三个问题是绝大部分普通人无法解决的,所以创业失败的比例才会那么高。
今天要劝退创业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此刻处在一个强监管周期,这个周期还恰好和政策红利消退期,人口红利消退期重合了,这是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局面。站在国家立场来看,当然要鼓励创业,创业多好,解决了就业、商业房产及让老百姓把储蓄拿出来的问题。但至于你赚还是亏,是甲赚还是乙赚,对国家来说都是无所谓的事情。
创业的前提,永远是自身能力的打磨,自身资源的积累,创业的结果,是能力和资源的集中变现,这才是创业成功的本质。#职场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