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拉萨7月31日电记者手记:藏北牧民“找工作”
新华社记者马电
就业是民生之本。记者近日在西藏自治区那曲市采访,了解到当地政府通过大力发展特色农牧业、职业教育、积极支持大学生创业等方式,有效促进了就业,显著增强了人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特色产业更实惠
从那曲市往东南开车大约需要一个小时。在加德生态畜牧业示范基地的夏季牧场上,成群的牦牛悠闲地享受着丰富的水生植物。广阔的羌塘草原为牦牛规范化、现代化养殖提供了条件。
通过“公司-乡镇一级奶站-村奶源基地-牧民”的模式,西藏嘎尔德生态畜牧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至今已带动1.6256万人务工,购买牛奶、化肥,套现2044.96万元,惠及农牧民14773人。
在生产车间里,38岁的索朗托姆熟练地拿起一团奶酪,揉捏、定型、拉扯、铺好,晒干后成为当地的特产食品“拉拉”。
索朗库姆住在那曲市塞尼区罗马镇开马村基地附近。2019年来Gald公司工作之前,他们一家七口靠放牧为生,年收入2-3万元。现在,除了每月2900元的工资外,Solang Thom每天还能以每斤10多元的价格把自己的牦牛奶卖给公司。
“和以前的生活最大的区别就是你手头有钱,全家人一年能挣两三十万。”她说有了多余的钱,家里的餐桌上就多了蔬菜和水果。今年,索朗通也用自己多年的积蓄在那曲市买了一套房子。
职业教育有助于实现梦想
随着暑假的临近,那曲职业技术学校在广场上举办了集中技能展。在烹饪专业摊位前,达瓦平措正专注于烹饪他的名菜————土豆丝,直到它金黄酥脆,裹上鲜嫩的大虾,配上金黄色的虾球。
18岁的达瓦平措对未来有一个清晰的规划:“我和我的三个同学计划毕业后工作几年,当我们有足够的钱时,开一家自己的西藏餐馆。”
“学校会根据学生情况和自身意愿增加文化课或培训课时,实现‘有深造就业基础和技能’。”那曲职业技术学校党委书记丁涛说,对于像达瓦平措这样有想法的学生,学校将通过分层教学、联合培养等方式,帮助他们实现梦想。
校园西北角的医务室是藏医、护理专业学生的培训基地。医务室负责人洛桑尼玛告诉记者,这里的学生大多希望毕业后去拉萨深造,获得藏医资格证,在医院工作是很多学生的梦想。
学校加强校企合作,与那曲人民医院、西藏医院、妇幼保健院等单位签订合作协议,建立各类专业校外实习实训基地11个。目前那曲人民医院聘用的护理专业毕业生只有28人,月薪9000多元。
据学校统计,近三年来,学校累计毕业1225人,其中直接就业和继续教育的887人。2012年起,西藏全面实施15年义务教育免费“三包”政策(包括吃住和基本学习费用),为不少农牧区学生和城镇低收入家庭学生创造了敢于梦想的机会。
创业带动就业
2015年从西藏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后,白马赤烈逐渐萌生了创业的想法。创业需要资金,家里有困难的白马赤烈却让创业变得困难。
得益于当地政府的创业补贴政策,2017年8月,白马赤烈获得首笔5万元免息贷款,开启了创业之路。
扎西多吉,人力资源市场副主任
据那曲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统计,2016年至2020年,全市全日制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95.81%,累计发放就业创业补贴5530.232万元,累计转移就业农牧民36.29万人,增加31.57亿元。
“目前就业结构性矛盾依然明显,企业急需技能型人才。积极搭建农牧民技能学习平台,推动劳动力从‘体力’向‘技能’、‘智力’转变。”扎西多杰说。(结束)